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美媒把布林肯访华与“中国在古巴监听”放在一起炒,中国专家解读

时间:2023-06-12 09:14:17编辑:佚名

美媒把布林肯访华与“中国在古巴监听”放在一起炒,中国专家解读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张思思 环球时报记者 陈子帅】美联社等西方媒体9日援引美国匿名官员的消息称,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计划6月18日到访北京。与此同时,《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在造谣中国在古巴建设“监听设施”被中美古官方否认后,再次炒作中国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古巴开展“间谍活动”。


布林肯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官员表示,布林肯预计将于18日在北京会见中国高级官员,但美国国务院和中国外交部均未确认。今年年初,美国曾单方面宣布布林肯于2月访华,但因美方渲染所谓“气球事件”事件而搁浅,中美关系也随之跌入低谷。此后,美方不断宣称,拜登政府试图重启中美高层对话以改善双边关系。然而,过去几个月,美方持续炒作包括台海在内的各种话题,反而加剧了中美关系紧张。

美方一边“放风”布林肯即将访华,一边恶意炒作所谓的“间谍”行动。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10日称,中国在古巴进行的对美监听活动早在拜登政府上台前就已经存在,并且2019年时还对情报收集设施进行了升级。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问题专家张腾军1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每次中美进行高级别接触之前,美方总是会搞一些“小动作”来干扰视线,试图在舆论上占据优势,为会谈增加筹码。

《纽约时报》表示,目前还不清楚有关“间谍”的假消息是否会使得布林肯18日访华的计划变得更复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称,为了努力确保布林肯访华能按计划进行,分析人士认为白宫会淡化对中国的指责。无论是专家、官员还是国会议员都表示,现在白宫不希望再发生类似“气球事件”来破坏计划中的中美会谈。张腾军认为,如果布林肯近期来华,很大程度上还是希望修复中美关系,所以此次美方渲染的“间谍”事件大概率不会升级成“气球事件2.0版本”。此外,假设布林肯能够访华,显然是受到美国国内“对华接触派”的支持,那么“对华强硬派”就会心生不满,会通过渲染所谓“中国威胁论”来向“接触派”施压。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1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政府内部阻碍中美交流的顽固势力一直存在。目前,拜登政府以战略竞争为借口采取对华强硬政策,所以不必期待中美关系会很快出现“戏剧性”转变,但两国关系也的确需要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管控。不过,美方需要认识到,与中国进行对话的前提是尊重中国,重视中国现在对美国政策和实际行动的关注。

延伸阅读:

访问沙特,布林肯被媒体“泼冷水”:再见美国,你好中国!

据美国国务院消息,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定于6月6日至8日访问沙特阿拉伯,并与沙特方面共同主持一个旨在打击极端主义的国际会议。路透社此前分析称,布林肯访问沙特的目的可能是“抗衡”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华盛顿希望修复与这个世界最大原油出口国的关系。

当地时间6月6日,半岛电视台发表了一篇题为“中东:再见美国,你好中国?”的评论文章,给布林肯此访“泼了一盆冷水”。文章称,为挽救美国在中东日益减弱的影响力,布林肯此访意图推进与沙特等海湾国家的“战略合作”可能会异常艰苦。去年7月,美国总统拜登在沙特出席“海合会”峰会时曾誓言,“美国不会一走了之,留下中东真空让中俄伊填补”,但这却是正在发生的事。



当地时间2023年6月7日,沙特阿拉伯吉达,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右)会见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

作者认为,美国在中东地区之所以“节节败退”,这完全是咎由自取。中东地区早已看透美国是虚伪的帝国主义大国,对所谓“人权”和“民主”只是嘴上说说,有近八成当地人认为美国就是中东的最大“乱源”,中东与美国脱钩不仅是可能,更是必然。



半岛电视台网站评论文章截图

文章作者马尔万·比萨拉(Marwan Bishara)是半岛电视台高级政治分析专家,曾任巴黎美国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 of Paris)国际关系学教授,被广泛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中东和国际战略事务方面的权威。

文章首先指出,尽管美国表示反对,但过去一年,美国在该地区的盟友走了一条“混合外交路线”:改善了与中国和伊朗的关系,并与俄罗斯保持着牢固关系。

而对于“沙伊北京和解”,尽管拜登政府公开淡化了中国斡旋此事的外交重要性,但美国似乎对中国影响力在石油资源丰富的海湾地区和大中东地区的日益增长而感到“抓狂”。

过去20年,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大幅增加,几乎实现了“能源独立”。尽管美国可能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海湾地区的石油,但其坚持控制该地区,是为了在发生冲突时切断中国的重要能源供应,并为其盟友确保这些能源供应。

上个月,布林肯还在炒作渲染,宣称中国是“当前最重要的地缘政治挑战”,但事实上,中国比美国在中东地区更受欢迎。除了中国,美国也对俄罗斯在中东以及其他地区的影响力感到紧张。

文章称,拜登政府厌倦了中东国家态度上的“模棱两可”,甚至和俄罗斯“串通一气”,为此美国一直在警告某些中东国家,不要帮助俄罗斯逃避制裁,并要求这些国家选边站队,否则将面临美国和七国集团(G7)的怒火。

“然而这些都无济于事。”文章作者指出,到目前为止,沙特明确拒绝了美国大幅增产石油以降低油价的要求,不仅被指在能源收入方面帮助了俄罗斯,在支持乌克兰方面也并不积极。文章形容,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这种犹如对美国“竖中指”的做法,在该地区还相当受欢迎。

而在西方加紧对伊朗实施制裁之际,沙特在中方斡旋下同伊朗关系正常化,并继续同叙利亚修复关系,“明显没有听美国的话”。



“沙伊北京和解”。图源:外交部网站

作者指出,沙特这种对待美国的全新态度,其实是一种“地区性现象”,包括美国的另一个盟友阿联酋也同中国建立了更密切的关系,改善了同法国的战略关系,并致力于同伊朗、俄罗斯和印度接触,这其实是以牺牲同美国的关系为代价的。

作为一个整体,中东地区的全球参与性一直非常多样化,这一点从经济关系上看就非常明显。2000年至2021年,中东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额从152亿美元增长至2843亿美元;同期,中东与美国之间的贸易额仅从634亿美元小幅增长至984亿美元。尽管西方对俄制裁不断扩大,但包括沙特、阿联酋和埃及在内的六个中东国家,最近都希望加入中俄所在的金砖国家集团。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过去30年里,美国一直是中东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的战略大国,今天依然如此,但在未来30年里会是这样吗?

文章指出,在世界上如中东等一些地区,对美国说“不”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立场,因为大多数人认为美国是一个虚伪的帝国主义大国,对所谓“人权”和“民主”只是嘴上说说罢了。

在中东,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对巴勒斯坦的外交政策,美国实际上是坚定且无条件地支持以色列的。然而,巴勒斯坦这个与普通阿拉伯人息息相关的问题,还不是唯一让当地人确信美国是一个“两面三刀国家”的案例。

由于卫星电视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流行,中东人亲眼目睹了美国在伊拉克的罪行和在阿富汗的耻辱,他们不认为美国是文明的守护者,更不认为美国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大国。自9·11事件以来,美国对中东的干预,从资产负债表上看,也绝对没有为自己获利。

这也难怪,总部位于多哈的阿拉伯政策与研究中心2022年对14个阿拉伯国家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78%的受访者认为中东地区的最大的威胁和不稳定来源是美国,相比之下,尽管伊朗和俄罗斯也涉及到了伊拉克、也门和叙利亚等地的事务,但如此认为的人的比例为57%。

“因此,越来越多的中东人(和美国人)认为,该地区与美国脱钩,至少美国在一定程度上与该地区脱钩,即使可能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并非巧合。”文章最后这样写道。

对于布林肯此次访问沙特,其他分析人士认为,虽然美沙两国关系不太可能真正走向破裂,但其此访也不太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两个长期的转变增加了美国面临的挑战。一是美沙关系的“长期支柱”,即美国以提供安全换取沙特稳定石油供应的做法,已经很难再行得通。路透社称,石油产量的增加使得美国不再像上世纪70年代那样依赖沙特原油,而沙特也不再像以往一样依赖美国的保护。

前美国驻沙特大使傅立民(Chas W. Freeman Jr.)直言:“等式的两边,优先获得沙特能源供应和美国保护沙特抵御外国挑战,似乎都已经消失了。”

另一个因素则是中国的高速发展。路透社称,中国早已成为沙特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随着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沙特在地缘政治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冷战期间,美国的重大战略举措基本可以得到沙特的支持。在冷战结束的时候,沙特也没有别的选择。”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格雷戈里·高斯(Gregory Gause)对路透社说,“现在他们有了选择。美国的单极时代正走向终结,沙特很清楚这一点,他们开始考虑其他选择。”

声明 :中国历史网是一个非盈利网站,站内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本站仅提供存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