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网!
最新文章
  • 于谦保卫北京

    明朝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线崩溃,消息传到北京,太后和皇后急得哭哭啼啼,从宫里内库捡出大量金银珍宝、绫罗绸缎,偷偷派太监带着财宝去寻找瓦剌军,想把英宗赎回来。结果,当然是毫无希望。    从土木堡逃出来

  •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中叶以后,官场风气逐渐败坏。凡是外官欲入京述职或朝觐者,均须准备地方土产或礼品给京中官员,以做为贽见之物。而这些馈赠之物,则多是向百姓派征而来的,致使民众不堪苦扰。但是明英宗时的于谦,则是一改这样

  • 于谦廉政故事:“要留清白在人间”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入京》  于谦,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他为官清廉,关心百姓,不畏强

  • 于谦为什么甘愿赴死

    于谦是被冤杀天下人皆知,朱祁镇心里肯定也明白,但朱祁镇想要复辟,成了他必杀于谦的理由。于谦可以说是明朝最受尊敬的功臣之一,他在政治、军事、文学等领域都有杰出成就,还是百姓眼里的民族英雄。但在封建王朝制度下,于谦哪怕是位受人敬仰的能臣,也没办法为自己换来一条活路,这才是最可悲的地方。于谦的死,实际上说明了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细细思考。

  • 于谦死的冤不冤

    很多人其实都会为于谦之死感到惋惜,于谦在历史上的确是一位名声非常高的民族英雄,而朱祁镇从瓦剌回来,复位之后,于谦却遭人陷害被杀,这也是很多人为他惋惜的原因。但是,为什么却又有人说,于谦虽然很惋惜,可是他却死的不冤?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于谦究竟是为什么而死,为什么有人说自从朱祁镇从瓦剌回来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是一定要杀了于谦的呢?

  • 明代杰出的民族英雄:于谦

    “土木之变”后,造就了明代杰出的民族英雄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这首《咏石灰》诗,明白晓畅,脍炙人口,是对他自己一生的事业成就

  • 于谦讥僧人

    于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从小聪慧好学,机敏出众。七八岁时便能出口成对,挥笔成章,人称“神童”。  某年盛夏,酷暑天热。于谦要去学馆念书,他的母亲为他把头发梳成两只上翘的羊角辫。于谦提着书包,兴冲

  • 于谦妙对对联的故事

    一年清明节,于谦随家中大人去祖坟扫墓,路过凤凰台时,他的叔父出了个上联让他对,联文是:  今朝同上凤凰台;  于谦马上应对:  他年独占麒麟阁。  大人们听了,对这一抱负甚大的对句惊喜不已,他的叔父说

  • 于谦年少对句显才智

    于谦,明代着名的民族英雄,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从小勤奋好学,志存高远。过目成诵,出口成对。有一年清明节,他和家人去祭扫祖坟。路过凤凰台时,他的叔父出了个上句让他对:  今朝同上凤凰台;  

  • 于谦的故事,于谦保卫北京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名将。  于谦少年时十分仰慕文天祥,除了习读八股制艺,还努力研讨古今治乱兴衰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十六岁入府学为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