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元朝是怎么灭亡的

时间:2019-08-20 08:52:02编辑:梓岚

翻开中国各朝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相似的现象:凡是王朝的创立者,总是一个有才干、有魄力的活动家。但是几代以后,播下的仍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在宫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皇子皇孙们往往变得软弱无力、放荡不羁。虽然有时会有一个强悍的君主或精干的大臣来设法阻挡这种堕落,但总的趋势是一路下坡,直到血腥的起义或政变推翻这个王朝,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元朝也不例外。在忽必烈将首都从马蹄声碎的哈剌和林迁到临近长城的开平,继而迁到树绿山青的北京宫殿中之后,草原雄鹰渐渐变成了宫中阔少。除了忽必烈的孙子铁穆耳尚算贤明外,其余的大汗皆软弱无能,宫廷内还不断传出自相残杀的消息。

从忽必烈去世的至元三十一年(1294)到最后一个即位的皇帝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元统元年(1333),三十九年中先后有9位皇帝即位,其中有两位皇帝在位时间不足两月。末代皇帝妥懽帖睦尔在位时间最长,但他滥行赏赐,挥霍无度,在黄河连年泛滥的情况下,仍支持权臣脱脱进行“变钞”和“开河”,引发了由治河民工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在这次英杰迭出的起义浪潮中,乞丐、和尚出身的汉人朱元璋统一了各支起义武装,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初在应天(今江苏南京)建立了大明,在北伐檄文中发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号召。同年夏天,明将徐达率领的明朝北伐军攻陷通州,进逼大都。惊恐万状的妥懽帖睦尔不顾群臣的再三劝阻,在一个星光满天的夜晚带上后妃和太子,打开建德门,经居庸关逃向上都(今内蒙古多伦)。从此,蒙古人又“自由”了。

“自由”后的蒙古人在熟悉的老家建立了所谓的北元。至此,统治中国近百年的元朝宣告结束,蒙古势力退回到长城之外。

需要说明的是,妥懽帖睦尔死后的庙号是元惠宗。“元顺帝”这个称号并不是蒙古人送给他的,而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他“顺应天意让出大都”的一种调侃。

蒙古人被驱逐出中原,幽幽紫塞被重新建起,万里屏障重新把两个文明分割开来。尽管他们同生在一块大地上,有着共同的基因,但还是无法相互宽容、和平共处,而是势同水火、泾渭分明。其实元朝给了中国一个十分难得的让草原和内地融为一体的机会,但当时谁也没有珍惜它。随着元顺帝逃回大漠,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目标得以实现,中国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不仅是中国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衰亡了,蒙古人在俄罗斯建立的钦察汗国、在中亚建立的察合台汗国、在伊朗建立的伊儿汗国也都渐渐落伍了。究其原因,恐怕首先在于文化上的落后。蒙古人不仅人数太少,而且采用了比自己的民族更先进的属国的语言、宗教、文化,从而丧失了自身的特点。

如伊儿汗国被伊斯兰教同化,钦察汗国或接受了东正教或皈依了伊斯兰教,元朝接受了儒家学说并沿袭了汉人的统治制度和生活习性,只有蒙古本土仍保持着纯蒙古血统。但在那里,他们所信仰的宽容与平和的佛教教义使其扩张性格得到了抑制,从此变得温顺而且沉沦。

经济原因在蒙古人的衰落中同样不容忽视。作为一个处于狩猎经济时期的民族,不可能具备他们侵入的农业文明地区的先进经济观念。每征服一个地方,他们总是烧掉城池,杀掉几乎所有的人,只留下工匠去给他们制造武器,并在刚刚毁掉的废墟上按照蒙古人的审美情趣建造城市。他们不重视农耕,不懂得经商,以至于吃尽了苦头才聘请回族人阿合马负责聚敛钱财。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政权,光靠几队骑兵怎能长期横行?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蒙古人落后的分封制度。成吉思汗的统治形式像埃及金字塔和罗马山丘一样古老,他采取中国春秋时期就已经证明弊大于利的分封制度,将夺取的土地人为地分割给儿子们。到了他的孙子,恶果就显现了,忽必烈与弟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斗争将蒙古人分成了两大阵营。

后来,伊儿汗国的旭烈兀进攻伊斯兰教的哈里发政权时,与已经皈依了伊斯兰教的钦察汗国发生争执,导致无法抽身支援在叙利亚被围歼的军队。之后,窝阔台汗国的海都又与忽必烈爆发了四十年的内战,最后以双方各自为政而告终。内部争斗使4个汗国互不统属,互不增援,以致后来被各个击破。

说穿了,任何一个军事帝国从来就不会维持长久。帝国越大,正规军的人数就会越多;军队的人数越多,留在家中耕田放牧的人就越少。在后勤和军费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只有对境内的平民敲骨吸髓,或者通过军事行动到邻居那里抢夺。到头来,内部分崩离析,外部四面树敌,直至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