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犯罪预备是否要刑事追究(犯罪预备追究刑事责任)

时间:2023-07-16 12:39:07编辑:未知

犯罪预备是否要刑事追究(犯罪预备追究刑事责任)

一、犯罪预备是否要刑事追究

犯罪预备要刑事追究,犯罪预备行为虽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因而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犯罪预备行为同样具有可罚性。同时考虑到犯罪预备行为毕竟尚未着手实行犯罪,还没有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刑法》又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相关处罚可以可以依据我国《刑法》第22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二、犯罪预备的条件

符合犯罪预备应满足四个条件:主观方面、客观行为、未能着手、未着手因为意志外的原因。

第一,从主观方面上来看,犯罪预备要求行为人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即为了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而进行准备工作。要求行为人在实行行为之中有一个准确的犯罪故意,明知道自己行为是为了下一部犯罪行为创造条件而积极促进行为的产生。

第二,从客观行为来看,要求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预备行为是为犯罪实行行为创造条件,它虽然对法益造成威胁,但是并不能直接造成法益侵害结果,否则预备行为将会变成实行行为。

第三,犯罪预备要求行为处于预备阶段,未能实行犯罪。

第四,犯罪预备要求行为人未能着手实施实行行为是因为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即,因为发生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致使行为人客观上不能着手实行犯罪。

而犯罪预备作为犯罪的停止形态,应根据《刑法》加以规制。根据犯罪预备的概念,可罚的犯罪预备行为原因在于,如果不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阻挡其停止在预备阶段,那么犯罪将自然发展到实行阶段,虽然行为人尚未着手实行行为,但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而这种内在联系即预备行为具有向实行行为发展的惯性,非此刑法也不予规制,所以处罚预备行为要准确的认定预备行为的性质。

一般情况下,如果行为人实施了犯罪的准备行为在主观上是存在着非常大的恶性,对被害人的人身安全也是具有威胁性的,因此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对于犯罪预备的行为人,也是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罚。但是可以比照既遂犯进行减轻或者是免职处罚。

声明 :中国历史网是一个非盈利网站,站内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本站仅提供存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