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济宁运河记忆景区介绍(济宁运河景点)

时间:2022-09-14 04:39:34编辑:佚名

济宁运河记忆景区介绍(济宁运河景点)

  大运河延续千年流淌至今,一座座城市沿河而起,因河而兴。作为“孔孟之乡”,济宁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运河穿流而过,赋予其别样的文明风貌。运河贯通后,济宁凭借着融南汇北、东西兼容的地理优势,得以水路通衢、商贾云集。

  孔孟之乡新地标--“运河记忆”旅游项目

  “运河记忆”位于济宁市古运河沿岸,周边文化资源丰富,涵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大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白楼、天井闸,以及老运河原生古迹、古街、古树等空间节点,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3.2公顷。“运河记忆”分为三期进行规划建设:

  一期打造南岸步行街夜游览、水上游览、运河戏院、南岸街立面改造四个项目。其中:南岸街东起清平桥、西至南门桥,全长约500米,以传统文化为主线打造业态商业步行街。水上项目东起东大寺,西至会通桥,全长约1.6公里,水上设置摇橹、画舫游船供游客漫游老运河。

  二期完成“三街六巷”的建设。三街即:小闸口西街、大闸口南岸街、纸坊街;六巷即:竹竿巷、清平巷、打绳巷、永宁巷、清宁巷、宣阜巷。

  三期完成整个规划范围内项目建设。

  通过“一河两岸、三街六巷、四馆五点”的精心布局和建设,把“运河记忆”项目打造成看得到的任城(景)、品得到的任城(食)、听得到的任城(音)、摸得到的任城(非遗),使其成为民俗风情的集萃地、特色旅游的承载地、城市休闲的目的地和展现“济宁运河之都”的文化会客厅。

  古老遗址换新颜

  南旺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由于地势较高,成为大运河的最高点,被称为运河的“水脊”。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设置,分汶水入运河,解决了大运河跨越水脊的难题,确保了运河漕运连续500余年畅通无阻。水利枢纽旁,坐落着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这是大运河上唯一一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园在遗址发掘保护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设计建立而成,使南旺水利工程焕发出新的活力。

  修建于明代的利建闸如今得到修葺

  从元代到明清时期,管理运河、治理黄河的最高行政机构都设置在济宁,即河道总督衙门。因此,济宁也被誉为“运河之都”。目前,以遗址保护与展示为目的的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正在修建中。未来,这里将集大运河文化展示交流、文创产品研发、遗址管理、文物修复等相关功能于一体。曾经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的河道总督衙门即将以全新的姿态与世人见面,再现昔日辉煌景象。

  运河之畔的济宁极具兼容并包的精神,融汇四方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商业文化为核心,多元文化相兼容的运河文化。如今,“运河记忆”文化街区的打造,为济宁运河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新契机。文化街区南起小闸口盛泰桥,西至宣阜巷,包括竹竿巷、纸坊街、东大寺、南岸街等街道。近年来,宣阜巷成为济宁响亮的文化名片,是大运河风情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地,重点传承创新了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个,市级非遗代表项目7个,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个。

  依水而生旅游项目留住运河之魂

  济宁是一座被水环抱的城市,这里水系发达,不仅大运河穿流而过,南四湖、北五湖之水也同样滋润着这片土地。丰富的水资源也孕育了济宁以水为依托的丰厚旅游资源。初秋的太白湖上,荷叶依旧碧绿接连成片,偶有一朵粉色荷花点缀其中,不时几只白鹭从芦苇丛中腾起,直击长空。太白湖原称北湖,因处于南四湖的最北端而得名,后因李白曾寓居济宁23年,诗留百篇,为表纪念将此湖命名为“太白湖”。据工作人员介绍,景区资源丰富,拥有鱼类80余种,栖息鸟类130余种,各种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植物300余种。近年,景区新增老运河人工湿地、大唐牡丹园、白衣尚书纪念馆、汉碑汉画像石馆等自然人文景观。目前,这里已经发展成为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湿地保护、水质净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

  南阳镇是位于微山湖北端的千年小镇,也是大运河四大文明古镇之一。据了解,南阳古镇始建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南阳镇是当时重要的交通要塞,在明清时期布满商埠,乾隆皇帝也曾多次驻跸于此。南阳镇良好地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迹,胡记钱庄、清真寺、康乾别苑等如今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看。此外,修建于明代的利建闸,曾经是南阳新河开凿时九座拦河节制闸之一。20世纪初,随着会通河微山段的停运,利建闸曾荒废。如今,利建闸被重新修葺,缺石被填补,河堤也进行了加固,现作为“中国大运河”的构成点段之一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依托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济宁将文化植入景区开发建设,在新时代延续壮美运河的千年神韵,让运河文化之水、生态之水长流不止,生生不息。

  景区相关电话:

  东售票厅:3713027

  西售票厅:3713028

  游客中心:3713093

  办公室: 3713094

  监控中心:3713092

声明 :中国历史网是一个非盈利网站,站内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本站仅提供存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