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阿莱悖论是什么 阿莱悖论的例子

时间:2022-06-16 20:02:04编辑:未知

阿莱悖论是什么 阿莱悖论的例子

阿莱悖论是有关决策方面理论的悖论,是法国经济学家莫里斯·阿莱斯在1952年提出的。阿莱设计这个悖论,是用来证明预期效用理论,以及预期效用理论根据的理性选择公理,本身存在逻辑不一致的问题。

阿莱悖论是什么

  1952年,法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莱作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对100人测试所设计的赌局:

  赌局A:100%的机会得到100万元。

  赌局B: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89%的机会得到100万元,1%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实验结果:绝大多数人选择A而不是B。即赌局A的期望值(100万元)虽然小于赌局B的期望值(139万元),但是A的效用值大于B的效用值。

  然后阿莱使用新赌局对这些人继续进行测试,

  赌局C:11%的机会得到100万元,89%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赌局D: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9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实验结果:绝大多数人选择D而非C。即赌局C的期望值(11万元)小于赌局D的期望值(50万元),而且C的效用值也小于D的效用值。

  阿莱悖论的另一种表述是:按照期望效用理论,风险厌恶者应该选择A和C;而风险喜好者应该选择B和D。然而实验中的大多数人选择A和D。

  阿莱悖论的解释:出现阿莱悖论的原因是确定效应(Certaineffect),即人在决策时,对结果确定的现象过度重视。

  阿莱本人对阿莱悖论亦有自己的解释。他在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演讲时,阐述了他对以他名字命名的阿莱悖论的看法:“阿莱悖论”只是在外表上显得自相矛盾,它实际上符合了非常深刻的·,22理现实——接近必然时对安全的偏好。

声明 :中国历史网是一个非盈利网站,站内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本站仅提供存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