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66年前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的混血男孩,后来怎样

时间:2023-12-02 00:08:04编辑:未知

66年前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的混血男孩,后来怎样

高考是万千学子改变人生的时刻,他们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高考的时候交出自己的答卷,成绩出来之后就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大学,进入心仪的专业。

这是人生的一个分岔口,也是一次分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图为学生时代的王德民

66年前,一个叫“王德民”的学生,其高考成绩接近满分,王德民十分兴奋地将清华和北大写在志愿上,却没想到是第五志愿的北京石油学院录取了他。

他被清华北大拒绝了。

他是一个中瑞混血的孩子。

在那个时候,全中国也没有多少外国人的面孔,且新中国在先辈们的浴血奋战中才得以建立,王德民这样一个有着一副外国人的面孔的中国人,在生活中十分不受待见。

01从小会双语,高考接近满分

1937年2月9日,王德民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王世贵曾任职北京同仁医院的副院长,母亲文安清是中央外贸学院的教师。


图为王德民小时候照片

两人相识于王世贵在美国留学期间,瑞士人文安清在王世贵留学结束之后跟随他回到中国,在中国定居,有了三个孩子,最小的孩子就是王德民。

1946年,王世贵带着一家人来到北京定居。王世贵利用自家的房间开了一家诊所,全家的生计就靠诊所的收入维持。

三个适龄儿童急需入学,母亲文安清节衣缩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仍然将三个孩子都送进了学校。

王德民去的是一所私立小学,老师用英语授课,一个班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种族。

9岁的王德民是第一次入学,离开家的他不适应学校生活,也没有什么朋友。

在9岁之前,他的教育都是由母亲负责,但家中的教育实在难以覆盖全部的基础知识,这导致直接进入四年级的王德民跟不上同学的进度,期末考试在班级里垫底。


图为王德民与小学同学合影照,班里有不少人来自其他国家

虽然成绩是垫底了,但王德民还是有了明显的提高,英语和汉语的各项能力都发展得比较均衡。

王德民父母考虑到孩子应该接受更多的汉文化,于是在王德民读完五年级之后,在1947年的秋季学期转学来到了朝阳门附近的明明小学重读五年级。

这个学校里绝大部分都是中国孩子,王德民这样一个明显具有西方国家外貌的同学一出现,同学们都以为他是外籍学生。

王德民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人,在学校里就只讲汉语,不讲英语。

在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环境都具备的情况下,王德民喜欢上了读书。他既读英文小说,也读汉语故事,双语学习之下,他的眼界迅速开阔,比同龄的孩子懂得更多。

王德民初高中的成绩都很优秀,时局虽然有些动荡,但王德民还是顺利参加了高考。


图为王德民全家合影

1955年7月,王德民的高考成绩出来了,他数学100分,物理98分,化学96分,只差6分他就考到了满分,所有人都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考到了这样的高分,王德民的前两个高考志愿就是清华和北大,身边的人也都觉得他被清华或是北大录取是必然的事情。然而结果一出,却让人大跌眼镜。

清华和北大都拒绝了王德民的志愿,王德民拿到手里的录取通知书是成立不久的北京石油学院。

王德民自己对第一、第二志愿落空也没有感到气馁,他欣然接受了这一所理工科大学。


王德民拿到北京石油学院录取通知书

冥冥之中,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北京石油学院,王德民和石油结下了一生情缘。

02为石油,不辞艰辛

北京石油学院虽然是刚刚建起的,但师资力量雄厚,上课的老师大部分都来自清华大学,有关石油的专业课程都是由海外留学归来的石油专家、学者任教,王德民所在的钻采系系主任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油田采油专家秦同洛教授。

在这样的师资力量之下,王德民更是充满了对石油的向往,进入大学之前没有见过一点天然石油的王德民被石油吸引住了。

可当时国内的石油工业十分弱小,发现的几个油田规模也不大,石油产量供不应求,石油人才也一样供不应求。

王德民越是学习,对石油越感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之下,学习变得更为轻松。王德民每次的考试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如初高中一样是个学霸。


工作中的王德民正在打电话

下课后,最常看到王德民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他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将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对知识有着全面的理解,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积累了扎实的理论知识。

但王德民不止步于学习,他也参加了大学里的许多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他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好,许多时间也花在了辅导同学的学习上,和同学们相处得很融洽。

1958年3月10日,从四川盆地传来的爆炸性信息震动了石油工业部。

川中龙女寺2号探井喷出了高产油流,日产60吨。3月12日,南充3号探井喷出了更高产的油流,日产量达到300吨。

人们的兴奋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的时候,蓬莱1号探井也传来了好消息,它喷出了日产100吨的油流。

最让人兴奋的是,这三口油井直线距离只有200多千米,一口大油田似乎呼之欲出。


北京石油学院安排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现场教学 资料图

石油工业部立即展开了川中探区的石油会战,北京石油学院也赶紧抓住这一次机会,安排各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现场教学。

还在读大三的王德民被安排到最先开始喷油的川中龙女寺2号探井,跟随试油程序搜集、记录资料,学习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

盆地入夏早,闷热潮湿的天气加上日渐提升的温度,让在这里为油井喷油而激动的人们大汗淋漓。虽然天气不顺人意,但人们想着,只要油井冒油,这点炎热又算得了什么呢?

然而坏消息却在两个月之后传来,在试油求产程序正常进行时,三个原本喷油的油井都不再冒油了。

原本以为地下藏着大油田,石油工业部已经花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一连钻了70多口探井,准备将地下的“大鱼”给捉住,而现实却是地下根本没有什么“大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那只是一次捕风捉影而已。

这次四川盆地的喷油疑团没有找到答案,也给北京石油学院前来实习的师生们上了一节惨痛的教训课。


王德民进行实验研究 资料图

王德民的第一次现场实习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他真正体会到了石油行业的高难度、高风险和高投入,如果勘探开发石油不讲科学理论,就将重蹈覆辙,白白浪费资源。

返校的路上,王德民就在思考着将来在石油行业工作时该如何进行的问题了。

石油深藏地下,没有一双识破天机的慧眼就休想抓住石油,这样的一双眼睛需要掌握全方面的科学知识,还有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方能有实质性的进步。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毕业季。由于王德民在校期间的优秀表现,王德民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学校也邀请他留校任教。

这样一份工作在当时可是一个铁饭碗,但王德民心中有想法,他要到石油开采的一线去,到自己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去为中国的石油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王德民参与石油勘探

于是他毅然拒绝了学校的任职邀请,母亲委婉地问王德民留不留在北京,王德民说:“作为一名石油专业的大学生,不奔向石油会战的战场,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报效祖国就是一句空话。

03心潮澎湃往油田

1959年,松辽盆地就已经勘探出地下有大量石油,一时间,松辽油田成了众多石油学子的梦想之地。

1960年春季,王德民和一众同学申请毕业后前往松辽油田。

等到第一批去松辽油田的名单出来时,王德民却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不在名单上的原因是学校希望王德民留校任教。

王德民满腔热情地想要前往松辽油田,一次不行,那就申请两次,他已经下定决心将心全都给处在大发展前夜的石油工业。

王德民不同意留校任教,学校见他执拗得很,就在1960年7月同意了他的申请,王德民得以赶上了第一趟前往松辽油田的车。


王德民开会与同事商讨石油开采过程中的问题

7月底,王德民和四名同班同学搭乘了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到了松辽油田车站。

王德民走出只有一间简陋的小砖房的车站,热火朝天的石油大会战场景已经铺在面前。

平地上到处都是高耸的钻机井架,空气中全都是浓重的油气味,就连地上湿漉漉的黑土地也被石油浸没了。

这样的一番场景让王德民感叹自己来晚了,还没有再多看几眼,在车站外面迎接毕业生的人员让王德民一行人到不远处一个饲养奶牛的牛棚里先住下,等待后续的工作分配。

虽说是牛棚,但已经是当时最好的房子了,可见石油开发的艰苦环境。

这牛棚在晴天时倒还好,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大盆小盆都用来接水。为了睡个觉,一晚上得换好几个地方。


王德民与同事的合影照

在等待中,王德民被分配到了采油指挥部地质室,离刚到的车站还有两千米的路程。

这里的环境同样艰苦,从小家庭条件比较好的王德民即使预料到环境艰辛,却还是有些意料不足。

白天的时候他去测试油压,晚上回到住处点起“篝火”学习《矛盾论》和《实践论》。

这个“篝火”就是在屋里烧原油。火上架一块铁板,铁板上放些原油烧,简陋的屋子连一个烟囱也没有,原油燃烧产生的油烟把屋里的众人都熏黑了,笑的时候能看见牙齿,其他全都是黑的。

经过脚踏实地的学习,王德民认识到,只有先经历了采油一线的生产实际锻炼,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话语权。

当时需要通过钻探不断测量地质情况,来判断出油井的产能,但国际通用的地层测压方法“赫诺法”测量出来的数据却常有误差。


图为王德民工作照

王德民发现了这个问题,就致力于研究减少误差的新方法。

五年的大学学习没有讲到这实际操作如此强的知识,王德民想要解决问题,还得自学。

当时国际上讲石油的专业书多是英文和俄文的,王德民都买来看。英文还好,王德民本身就没有什么阅读困难,但俄文却只在中学的时候接触过。

为了研究新方法,王德民自学了俄文,阅读了大量的俄文版石油书籍。在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之后,王德民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

1960年的寒冬,全国的粮食短缺造成石油一线生产的粮食供应也有问题。

在油田工作的人们吃不饱饭,还有透支体力去工作,将众人都累得不行。

冬天气温低,原油经常凝结在防喷管里,王德民就解开棉衣,用胸口散发出来的热量来进行保温作业。


王德民与同事一起参与石油勘探

这样的工作环境加上短缺的粮食,王德民的身体状况变得越来越不好,同事们劝他多注意休息,但是他一想到油田的需要,就又什么都忘了。

1961年2月15日,是松辽石油会战经历的第一个春节。当时粮食仍然短缺,会战指挥部就想办法让职工们吃上一顿过年的饺子,即使不能回家,也能体会一下过年的欢喜气氛。

于是会战指挥部的食堂给大家分发了面粉和饺子馅,让个人自由安排,改善这一天的生活。

面粉和饺子馅发到王德民手中,却让他犯了难。

他不是不会包饺子,但这时候关于底层勘测的公式计算正是要紧的时候,他哪有那么多时间包饺子呢?


王德民介绍行业相关资料

于是他就用了一个十分简单的方法,将面粉做成了两张面盆大小的面皮,将饺子馅往面皮上铺均匀,两个超级大饺子立马就做好了。

做饺子是节省时间了,但是煮起来却耗时间。王德民等了半个小时,不管饺子熟没熟,三下两下地就吃完了,转身又继续埋头进行数学公式的推算当中去。

或许是饺子馅带来的营养给王德民的大脑带来了新能量,他在寒冷的夜里终于推算出来了那个期望的解。

王德民推导出来的公式在经过试验之后,精度明显高于“赫诺法”,这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在整个松辽探区都引起了轰动,得到了会战指挥部高层领导的表扬和支持,开始为他的试验提供便利。

这距离王德民来到松辽油田仅仅一年,这个公式也被命名为“松辽法”。

04科研无止境


图为王德民工作照

王德民趁热打铁,又研究了松辽油田与石油相关的难题,写出了多篇学术论文。

如《不稳定试井方法在我国某油田的应用》《对油层压力的某些认识》等等,这些论文在石油系统内部刊物《石油技术》上发表,王德民受到了业界专家的高度重视。

1978年,由于大庆油田的持续高产,中国的石油总产量突破了一亿吨大关,世界排名上升到了第六位。

石油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生产出来的,挖的越多,剩的越少,开采成本也就越高。

这时候的王德民已经成为了大庆油田的副总工程师。

为了保持大庆油田的稳定产量,王德民在一次深夜工作摸黑回家的路上不小心踩空摔断了腿,但为了赶在一年一度的技术座谈会上提出方案,他在医院住了三天,打上石膏就继续到办公室上班了。

众人看到他架着拐杖,腿上打着石膏就来工作,无不为之感动。

就是在这样的毅力和工作强度下,王德民将“限流法压裂改造油层”这项技术应用到了改造大庆油田表外储层,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这项新技术在成功试验之后开始推广应用,使得大庆油田的地质储量猛增了16亿吨,相当于开发了另一个大型油田。

王德民在研究中认为油田的利用率还有提升的空间,就尝试着用化学驱三次采油的方法。

但其他人都觉得不可行,国外的专家都断言三次采油技术在目前还不能实现。


图为王德民工作照

但王德民不服气,外国人说不行就不行了吗?希望不就是在不行的地方找到新的方法吗?

1996年5月,经过整整十年的研究,聚合物驱油技术横空出世,这一技术应用在大庆油田之后,油田的采出率高达75%,远超美国45%的采出率。

因为赫赫战功,王德民成了我国首位石油开采专业工程院的院士,在石油行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国的科技进步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使得中国得以在石油领域站在世界前列。

2016年4月12日,为了表扬王德民在石油行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国际编号为210231号小行星正式被命名为“王德民星”。

如今的王德民院士虽已年迈,但仍身兼多职,为石油行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说,石油还有许多工作等着研究,他一刻也不敢停下来。


国际编号为210231号小行星正式被命名为“王德民星”

受到父亲王德民的影响,王德民的儿子王研也去到了油田,投身于石油工作之中。

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两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正是因为有王德民院士这样为国呕心沥血的人士存在,才有了如今的中国强国。

王德民院士是我们国家一颗璀璨的星星,是人类科技进步的贡献者,也是无数后辈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宫柯《王德民传》

康志俭编《大庆专家传》

声明 :中国历史网是一个非盈利网站,站内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本站仅提供存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