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最新文章
  • 彝族古朴的习俗

    云南彝族有许多古朴的习俗,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建国前,流行交错从表婚和转房制,某些地方有“不落夫家”和“抢婚”遗俗,既反映了奴隶制、封建制婚姻的特点,又保留有原始社会的残余。“不落夫家”就是指新娘婚后长住娘家,怀孕后才到夫家居住。

  • 做表姊

    将出嫁的姑娘,由其生母或婶母陪同,到母舅村探亲、学唱歌,有歌的检验自己的水平如何,山客民俗称之为“做表姊”。有的时间长达一两个月。去做表姊时,姑娘按婚礼的盛装打扮,穿着漂亮的传统凤凰装、绣花围裙,佩带手镯、耳环,有的腰上还系结婚所用的长绸带,来母舅家做客,母舅村年青后生崽就会不约而同地来与姑娘对歌。

  • 婴儿缚手

    在日常生活中,山客人对那些好动者或有偷盗行为的人常用的描述语是“出世末缚手!”这里的“缚手”是一种山客民间风俗。

  • 乌孜别克族风俗习惯

    乌孜别克族的家庭多是父子、昆弟分居,也有祖孙三代同居的。通婚的范围对同胞兄弟姐妹和不同辈份都有严格限制。有同维吾尔族、塔塔尔族通婚的传统。婚姻由父母包办,要彩礼。家庭结婚时间的先后顺序序:长者在前、幼者在后。不答应与不信伊斯兰教的民族通婚。按照传统习惯。结婚仪式晚上在女方举行。举行婚礼仪式由阿訇主持。解放后,乌孜别克家庭很少出现离婚现象。自由恋爱婚姻的比例越来越大。妇女生育时,除接生员、婆母外,丈夫不能入产房。产妇7天之内不能出屋。婴儿出生第三天举行命名礼,第15天举行“摇篮礼”,第40天举行“洗礼”

  • 乌孜别克族禁忌

    和别的民族一样,乌孜别克族也有许多禁忌。他们不吃自死的牲畜,不吃猪肉、狗肉、驴肉、骡肉,不吃动物的血。用餐时,长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座。家庭人口多的,还分席用餐,妇女和孩子另设一席。许多食物可用手抓食,饭前饭后都要洗手。现在大都改用筷子和匙子,但仍有些妇女和孩子,尤其是在牧区,仍以手抓食。吃饭时还严禁脱帽,不能当着客人的面咳嗽,不能在人面前擤鼻涕、大声说话,否则会认为不尊重人。

  • 纳西族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及禁忌

    在公共场所忌高声喧哗、说粗话。骑马到村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的地方。

  • 蒙古人的丧葬习俗

    天葬是牧区盛行的一种葬式,又称野葬或弃葬。人死后,脱掉死者的旧服装,换上新衣或用白布缠裹全身,将尸体放在勒勒车上,赶车急行,尸体掉在哪里,那里就是吉祥的葬地。天葬后,死者的子孙一般49天内不剃发,不饮酒娱乐,路遇行人不寒暄,以示哀悼。

  • 蒙古人起名习俗

    【男子起名】一、按民族心理习惯起名,如:帖木儿、格斯儿、巴特尔等;二、按长辈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赛音(好运)、巴雅尔(喜悦)、白音(富足)、吉日格勒(幸福)等;

  • 布依族酒俗 酒歌唱心声

    布依族人民在社交中很讲究礼仪,其特点是诚恳相待,注重精神文明。佳节与喜庆,亲友们互相走访,主人必先捧酒招待宾客,客人也尊敬主人,显得彬彬有礼。吃饭时还要用酒歌来表达宾主之间的相互询问与祝福。主人在歌中对宾客的来临表示热烈欢迎;客人也以歌相答,对主人的热情款待表示衷心感谢。歌词内容包含着团结互助,友好往来的精神,还带有一种农家淳厚、简朴、恬适的古风。较常唱的歌如《酒歌》、《吃酒歌》、《敬酒歌》、《谢酒歌》、《问酒歌》、《祝贺》、《要筷子歌》、《敬老人歌》、《客人来要请坐》、《赞歌》、《问姓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