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本无踪,只留石猴在观中”,来白云观的人,谁都不忘去摸一摸那几只小石猴。都说那是金猴、灵猴、神猴,能消灾祛病,保佑人们平安吉祥。还有种说法是“猴”与“侯”同音,摸了它,就可马上“封侯”等。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要门当户对。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在北方这个镇子上走,渐渐就走到幽静处,见到一个小村落。村子沉浸在早春的清寒中,人们在院子里坐着,披着初升的阳光。门或大开或半启,只有那些合起来的,展示着一尊尊颜色鲜艳的——这是我在北方的眼睛里最为饱满壮硕的形象。如果碰巧遇上大门徐徐打开,我会随着这个逐渐张开的动作,看到门神活起来了一般。而在夜间,从每一家紧闭的门前经过,门面是这么地威猛庄严不可侵犯,里边的一家人在安然的梦乡里,没有担心和牵挂。&n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找媳妇要巧的,在安塞县高桥乡听陈生兰大娘讲,过去给娃找媳妇,进门先不看姑娘俊丑,而把视线在窗子、炕围上扫上一圈,然后再细看几个窗花,就知道这个姑娘的本事歪好了。这里有个乡俗,人们认为谁家姑娘的花剪得好,谁家姑娘就聪明,就能料理好家务,日子肯定能过得红火。在关中流传着“一看窗子二看帘,再看媳妇蛮不蛮(漂亮)”的说法。看窗子是看窗花,看门帘就是看绣的花,仍是以看剪花好坏来评价姑娘是否聪敏。炽热的春节
在三清山的北山脚步下,有一个叫蜈蚣岭的小山村,这个村的村民全是雷姓畲族人。他们的祖辈于明末清初,从福建汀州一带迁入。居住深山,以砍伐、摘茶、采药、挖山芋、挖笋和耕种少量的土地为生。解放前他们被称为“野人头”。畲族有自己语言和独特的过年习俗。过年对畲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农历十月开始,他们就开始准备过年,用糯米酿制“过年酒”,用粳米、灰碱水做年糕。州晚(汉人称“除夕”),家家户户的火炉塘煨着又大又干燥的柴头,一直焖到年初一,当地的畲民称这是“隔年火种”,能给他们带来健康、幸福。州晚,人们一般通宵不眠。上半
畲族婚礼仪俗剪辑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布依族原始的住房是吊脚楼,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农户现已建盖起平房。房屋大多有数间,正中央一间为正堂,设有神龛,神龛下是一张供奉祖宗的供桌。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也不得在供桌上摆放东西。布依族热情好客,家中来了客人,不管其酒量如何,布诊族同胞习惯先斟一大碗自酿的米酒奉上,客人必须量力而行,或多或少喝一点。火塘是布依族家庭的核心,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n
鹿是一种与猛兽截然不同的草食动物,由于它和满族人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在有的姓氏中,鹿神还作为氏族神而得到祭祀,比如宁古塔吴姓祀奉的鹿神称作“抓罗妈妈”。关于这位神,有下面这样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