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网!
最新文章
  • 卧薪尝胆的故事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勾践。卧薪尝胆的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卧薪尝胆是典故: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 手不释卷的故事

    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吕蒙。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书入了迷。手不释卷的典故: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学问提高很快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 感恩图报的故事

    感恩图报的成语故事讲的是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可以让吴国不攻打郑国,谁可以得到重重的奖赏。”一个渔民决定一试,这个渔民的父亲曾经救了伍子胥的命,为了报恩,伍子胥真的同意不攻打郑国了。

  • 风吹草动的故事

    春秋时代,楚平王是个很迷恋女人的君王,后来还霸占了自己的儿媳妇。大臣伍奢对君主这样的行为非常反对。楚王一不高兴,下令把伍奢抓起来,连伍奢的大儿子也一起被杀死。然后,二儿子伍子胥看情形不对,他赶紧逃命。一路上躲躲藏藏,有什么风吹或草摇动的声音,他都会被吓到。有一天,伍子胥来到江边,遇到一个渔翁,伍子胥把事实真相都告诉了他。

  • 吴市吹萧的故事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谗言,将太子建的师傅伍奢及其长子伍尚杀死,又派人去抓逃亡的伍奢的次子伍员(即伍子胥),并在各关口接着伍员。伍员的画像,以便捉拿归案。在离昭关不远的地方,伍子胥遇到了一个名叫东皋公的老人。他非常同情伍子肯的不幸遭遇,便让伍子胥在他家住下,等待时机,设法混出昭关。几天后。东皋公找了一个容貌与伍子胥差不多的人,让他穿上伍子胥的服装出关。过关口时,故意装得慌慌张张,结果被守关将士抓住。关口士兵以为伍子胥已经抓住,放松了警惕。就在这时候,伍于胥扛着一只装载行李的大口袋,在东皋公的掩护下,混出了昭关

  • 天罗地网的故事

    元代的李寿卿创作了一个杂剧,名叫《伍员吹萧》,说的是 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一段曲折经历的故事。 故事内容是这样的: 楚平王身旁有个很会拍马的人,名叫费无极。一次,他奉命到 秦国去给太子华建迎接新娘,见新娘非常美丽,便怂恿平王把她留 作自己的妃子。昏庸好色的平王居然照办。这件事传开后,成为一大 丑闻。

  • 势如破竹的故事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

  • 鸟尽弓藏的故事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

  • 西施真的是虚构的吗

    说到西施我们都知道,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民间也是一直都流传着很多有关西施的故事,她被越王勾践选中,送到吴王夫差身边,以美色让夫差沉迷,最后越国终于报了仇,灭掉了吴国,越国也因此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称霸的国家。很多人也都对西施后来的结局非常感兴趣,衍生出了很多种说法,悲剧的结局就是被沉河了,好一点的结局就是和范蠡一起隐居了,但是不管怎样,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西施真实存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但是如果去翻阅史书的话就会发现,史书中居然没有一点对西施的记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西施真的存在,为什么史书上没

  • 三国吴国是怎么灭亡的

    吴国是被晋国灭掉的。司马氏以先灭汉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汉、代魏后又忙于新朝政权的定制,吴政权才暂时得以延续。公元269年,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政策。公元279年冬,晋灭吴之战开始爆发,280年三月晋国攻下石头城,孙皓投降,宣示着吴国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