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网!
最新文章
  • 周瑜病逝后,是谁顶替了他的位置呢?

    今天奇妙奇闻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周瑜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孙权听取了吕蒙的建议,亲率大军征伐皖城,鲁肃、吕蒙、甘宁等将随军出征。在这次的战斗中,鲁肃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

  • 程普与周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系不好的?

    今天奇妙奇闻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周瑜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赤壁之战结束之后,魏、蜀、吴三方势力共同占据了荆州七郡。其中南郡的势力最为复杂,孙权占据着南郡的江陵,曹操占据着南郡的襄阳,刘备则在南郡

  • 三国的开创者及智囊团介绍

    三国即魏蜀吴,三国的开创者分别是曹操、刘备、孙权。他们背后的智囊团分别为诸葛亮、周瑜、司马懿。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这划时代的六人。曹操曹操字孟德,即魏武帝。东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大臣曹腾的养子。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少时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及董卓擅权,散家财起兵,公元192年据㳘州,曹操势力大振,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军事集团。公元196年迎汉献帝

  • 周瑜的“不白之冤”,与诸葛亮是君子之争

    一部《三国演义》让周瑜蒙受了难以洗刷的不白之冤,一代名将也几乎成为了嫉贤妒能、心胸狭隘的代名词。然而大量的史实告诉我们,周瑜并非我们传统印象当中的样子,他的心胸狭小、不能容人更是一种人为的恶意的假象。《三国演义》刻意贬低周瑜,更多的是出于小说艺术的需要。罗贯中承袭了帝蜀寇魏、尊刘贬曹的创作思路,诸葛亮作为小说的第一主人公,作者当然会不遗余力地去烘托、渲染。为了突出诸葛亮,罗贯中不仅虚构了许多情节,

  • 三国吴太祖孙权:联刘抗曹重周瑜而战赤壁的吴王

    立稳脚跟之后,进一步开疆拓土、扩大基业便提上了日程。 鲁肃给孙权分析天下形势道: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也难以一时 扫除。为将军您打算,只有安定后方,成鼎立之势,以观天下之 变。再乘北方多变之秋,剿除黄袓,进伐刘表,将长江流经之地 全部占有,然后就可以称帝王之号以图天下。这乃是汉高袓的功 业啊(孙权听了十分高兴,决定采纳鲁肃的意见。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荆州牧刘表病死,其子刘琦、刘琮 不知所从。鲁肃听

  • 赤壁之战苦肉计周瑜打黄盖

    赤壁之战使用黄盖苦肉计,曹操大军南下后,先占领了新野,大胜了刘备军队,使得刘备军队只能仓促的往南方逃走。途中众人商议如何才能摆脱曹操大军的追赶,最后得出只能联合东吴一起对抗曹操大军。于是刘备派出诸葛亮去游说孙权。诸葛亮不负刘备所托,说服了孙权同意与刘备大军一起对抗曹操大军。但是刘备与孙权联合后,能出来对抗曹操大军的兵力也仅仅只有五万,这该如何是好。正当他们发愁的时候,东吴的名将黄盖却提出了用火攻的

  • 赤壁之战周瑜反间计效果分析

    黄盖在建议长途火攻突袭时,并没有提及风向问题,而只提到曹军船只首尾相连,就可以进行火攻。根据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席龙飞的《中国造船史》一书分析,中国风帆技术出现在战国时期,而到汉代则已经很成熟了。其中以三国东吴万震所撰写的《南州异物志》中对帆船技术的记载最为宝贵(《太平御览•卷七七一》),这里面就详细记载了可利用侧向风力的用卢头木叶制成的帆,这种帆可以“其四帆不正前向”。因此,当时东吴水军战船装备

  • 孙策和周瑜的关系

    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建安三年,江东小霸王孙策在智囊周瑜的辅佐下攻陷皖城。当时孙策与周瑜都是二十来岁的单身青年,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节,两人情同手足,又逢战胜,志得意满,颇有些“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孙策听说皖城乔公有两个女儿,都是国色天香的大美人,于是和周瑜一起上门求亲,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两人成了连襟。周瑜与孙策是挚友。当年孙坚兵讨董卓时,家小移居舒县。孙策和周瑜同岁,交往甚

  • 周瑜人物评价

    翻开正史可以发现本传中的周瑜毫无缺点,确实是个完美之人。英雄应为“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刘劭《人物志》),再加上一条道德高尚。周瑜除了符合上面说的三点外,从另一个角度说他的完美,可说他是一个有德;有才;又有风度和朝气的人。先说德:他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性度恢弘众将诚服。次说才:他弱冠征伐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又力挽狂澜立下头功;后又亲冒矢石为东

  • 周瑜简介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人称“周郎”,庐江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东汉末年三国时代著名的孙吴势力重要的统帅,也是杰出优秀的军事家、战术家、战略家、政治家。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建安十三年(208年)他所指挥的赤壁之战,是中国史上著名以少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