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网!
最新文章
  • 朱熹教子的故事

    南宋着名的学者朱熹,有一天把儿子朱在叫到面前,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地说:“你现在已经长大了,老待在家中是不行的,你应该离开我到外地访求名师,以便使自己的学问更有长进。”  朱在听后,大惑不解,就说:“我经

  • 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

  • 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

  • 历史上最无耻的伪君子是谁

    提起朱熹,现代人大多是满口称赞,或许我们对他的思想没什么深入的了解,但是一想到他的地位甚至能和孔子媲美,自然是不明觉厉了。那么历史上的朱熹,真的是一个圣人吗?朱熹是宋朝的儒学大师,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 《四书章句集注》作品鉴赏及名句

    《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作品鉴赏 朱熹注释四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他对道传不能承继、道德沦丧、教化不行的社会文化现象十分不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得“圣经贤传之旨,灿然复明于世”,就必须行其“政教”。而《四书章句集注》正是这种“政教”的范本。它在文化上所取得的成果最主要的

  • 《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经过

    《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成书经过 将这四部书合为一书,始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编排次序上,首列《大学》,次列《论语》和《孟子》,最后列《中庸》。他的意图是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

  • 朱熹《楚辞集注》详细介绍

    《楚辞集注》作于朱熹任潭州(今湖南长沙市)荆湖南路安抚使时(1193年),或者有感于赵汝愚被罢相出朝之时(1195年)。《楚辞集注》书前题署的时间为庆元五年(1199),可知成书于1199年。 《楚辞集注》一至五卷以王逸《楚辞章句》为依据,定屈原作品25篇,为《离骚》类,并将《离骚》以外各篇,冠以“离骚”二字。其编次为:卷一《离骚经》,卷二《九歌》,卷三《天问》,卷四《九章》,卷五《远游》、《卜居

  • 《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背景

    《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成书背景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包括《论语》在内的这些儒家经典,在先秦并没有受到重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使儒家学派的发展和其思想的传播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西汉初年,占统治地位的是道教的黄老之学。只是到了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内容简介

    《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内容简介 《四书章句集注》是四书的重要的注本。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朱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认为《大学》中“经”的部分

  • 朱熹《通鉴纲目》简介

    《通鉴纲目》,书名,南宋朱熹撰著,五十九卷,序例一卷。熹与其门人赵师渊等,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举要历》和胡安国《举要补遗》等书,本儒家纲常名教,简化内容,编为纲目。纲为提要,模仿《春秋》;目以叙事,模仿《左传》,用意在于用《春秋》笔法,“辨名分,正纲常”,以巩固封建统治。《资治通鉴》对三国史事,本据魏国纪年,朱熹改据蜀汉纪年,以宣扬正统观念。其后,尹起莘等又为此书阐明义旨,清康熙帝更加上“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