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网!
最新文章
  • 董仲舒强调以什么治国(君王治理国家董仲舒强调以什么治国)

    董仲舒强调以德治国,他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重要工具。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是儒学大师、唯

  • 汉武帝刘彻在用人方面有什么样的策略

    身为一个皇帝,除了自身的宏图伟业雄才大略之外,还必须要懂得用人之道,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地方上去,同时,对于那些心直口快的臣子提出来的自己的缺点,也要能够接受改正,毕竟都是要为了这个国家。在这些方面,汉武帝可以说做得非常好,也无怪对他有所批评的司马迁唯独在这个方对他大为赞扬。那么,汉武帝在用人方面到底有什么方法呢?

  • 汉武帝是如何做到独尊儒术的

    我们知道,在先秦时期,一直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学说纷纷涌现,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然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所有学说最终只推崇了儒家,其余各种学说全部被罢黜,这是为什么?汉武帝这样做,必定会有人不同意,那么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 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指的是什么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纲五常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四维出自管仲,而八德是宋人在管仲的礼义廉耻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

  • 察举制是哪个朝代的

    察举制是西汉时期的,具体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主要方法。选的对象为没有官职的读书人,拔的对象是下级官吏。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制对当时社会以及后来的选官制度产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隋唐时期,察举演变成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制。

  • 董姓历史名人(董姓历史名人简洁做的大事)

    1、董仲舒:西汉儒学大师、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2、董和:东汉末年刘备手下官员。他与诸葛亮共事多年,许多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为官二十余年,外牧殊域,内干机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爱戴。3、董狐,春秋晋国太史,亦称史狐。周太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

  • 董仲舒强调以什么治国 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强调以什么治国

    董仲舒强调以德治国,认为严峻的刑罚会给统治阶级带来不稳定的统治秩序,主张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此外,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合理化了封建君主制度,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稳定

  • 五常有什么(五常有什么权利?)

    最佳答案五常有仁、义、礼、智、信。五常通常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而拥有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孔子最早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充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再次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 董仲舒强调以什么治国 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强调以什么治国

    董仲舒强调以德治国,他认为应该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重要工具。董仲舒的“更化”思想,就是用儒家的礼义仁德来限制对人民剥削,让平常百姓和富豪之间的差别缩小,稳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

  •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意思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意思是:匡扶正义却不谋求个人的利益,彰明道义却不计较自己的功劳。“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出自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