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网!
最新文章
  • 爱屋及乌典故传说爱屋及乌好还是不好?

    爱屋及乌简介:爱屋及乌的典故传说是怎样的?爱屋及乌好还是不好?本文这就为你介绍:爱屋及乌简介爱屋及乌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ài wū jí wū,意思是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形容过分偏爱或爱得不适合。出自《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爱屋及乌的典故传说一、武王伐纣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一个穷奢极

  • 关于龙凤呈祥的典故故事和寓意

    龙凤呈祥寓意和象征 从传统的寓意来说,龙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等神性。凤有喜火、向阳、秉德、兆瑞、崇高、尚洁、示美、喻情等神性。神性的互补和对应,使龙和凤走到了一起:一个是众兽之君,一个是百鸟之王;一个变化飞腾而灵异,一个高雅美善而祥瑞;两者之间的美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建立起来,便“龙凤呈祥”了。“龙凤呈祥”吉祥物寓意着会带来一派祥和之气! 龙凤呈祥出处 汉·孔鲋《孔丛子·记

  • 守株待兔的成语典故

    守株待兔释义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比喻原来的经验;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死守教条。此故事用于批判那些不知变通,死守教条的思想方法。守株待兔出处 《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守株待兔故事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

  • 筚路蓝缕的成语典故

    筚路蓝缕的意思筚路蓝缕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筚路蓝缕的出处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意思是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路。用以形容创业艰辛。另有出处《史记·楚世家》:“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筚路蓝缕的故事周成王分封诸侯以

  • 比肩接踵的成语典故

    比肩接踵的意思比肩接踵是一个汉语词语,比:挨着,踵:脚后跟。又比肩继踵。形容人很多或接连不断。比肩接踵的出处1.清·戴名世《道墟图诗序》:“其间名臣巨儒、魁奇俊伟豪杰不群之士,比肩接踵而出。”又《小学论选序》:“天下之谬悠庸烂者,比肩接踵,不可胜数。”2.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杂下》: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比肩接踵的故事春秋的时候,齐国的国相

  • 本末倒置的成语典故

    本末倒置的意思本末倒置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出自宋·朱熹《朱文公文集》:“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意思就是把根本的事和细微末端、较不重要的事先后次序颠倒了。本末倒置的出处《礼记.大学》里有一句话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在说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终始、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一般人往往会有误本为末、倒末为本的疏失

  • ​背道而驰的成语典故

    背道而驰的意思背道而驰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出自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背道而驰的出处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背道而驰的故事战国时代,魏国的臣子季梁,奉命出使到外国,可是他在路途中听到魏王准备要攻打赵国邯郸的消息,就赶紧回国去劝魏王。匆忙回国的季梁对魏王说:“我在太行山下,看到一个驾着车子的人,他赶着马想要去北

  • 杯水车薪的成语典故

    杯水车薪的意思杯水车薪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出自《孟子·告子上》。杯水车薪的出处《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械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杯水车薪的故事从前,有个樵夫砍柴回家,天气炎热,他推了满满的一车柴草来到一家茶馆门前。在屋里刚坐下喝了一会茶,就

  • 抱薪救火的成语典故

    抱薪救火的意思抱薪救火,中国古代成语,出自《史记·魏世家》中苏代与魏安釐王的一段对话“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意为: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它告诫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只有看清事物本质,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否则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灾祸继续扩大。抱薪救火的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半部论语的成语典故

    半部论语的意思半部论语,是一个成语,指旧时对《论语》的夸赞之辞。出自宋·罗太经《鹤林玉露》。半部论语的出处《鹤林玉露》: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盖亦少陵之说也。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子。”普之相业,固未能无愧于《论语》,而其言则天下之至言也。朱文公曰:“某少时读《论语》便知爱,自后求一书似此者卒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