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二次葬风俗的简介 关于丧葬的方式有什么?

时间:2021-06-26 15:52:19编辑:佚名


一、二次葬概况:


我国许多民族丧习俗,为复葬葬式之一。初葬若干年后,再通过正式仪式将棺木或尸骨取出二次葬。据考古发现,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二次葬俗。其动机一说是古人认为人之血肉属于人间,必须待其腐朽之后再作正式埋葬,死者灵魂才能脱离尸身进入阴间;一说是为实行氏族或家族合葬的需要。后代二次葬的原因各异,或子孙发迹,再行“厚葬”;或因朝廷追褒、追贬而“改葬”;或客死他乡,就地葬,过后移归故里“迁葬”;或夫妻一方先亡,待另一方亡故,移骨“合葬”等。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先初葬,后改葬成为必须履行的程式。


中国仰韶文化早期曾流行二次葬,仰韶文化的中、晚期和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寺洼文化等遗址也有发现。一般可分为单人二次葬和多人二次葬。有的有葬具(如用瓮棺),有的只有土坑。中国后来的一些少数民族以及北美洲的印第安人等也有过这种葬俗。


二、拾骨葬:


拾骨葬,俗称“捡骨”。是一种二次葬的葬礼活动,流行于闽南人、客家族群、中国南方、琉球、东南亚部份地区。


拾骨葬也称为二次葬,最早的记载见《墨子。节葬》,称“楚之南有啖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


这种葬法是在第二次安葬时,使用入土为安的形式,根据其所葬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捡骨土葬与骨灰土葬两种。明、清以前,壮族有实行木棺火葬的记载,即以木棺土葬一两年后,再掘棺焚烧,然后拾灰骨盛入罐内,以土埋葬。现在这种骨灰土葬已极少见用。捡骨土葬,也称“捡骨葬”、“洗骨葬”、“拾骨葬”。是在第一次葬后若干年后,子孙们选好墓地,择日拾骨,把骸骨依脚骨至头骨的次序放入坛罐中。壮族人认为,拾骨葬是帮助先人的灵魂从地下回到地面,以便他们逢年过节时能回家与亲人团聚。有些地方的壮族,为了能够找到风水宝地,不辞辛劳,迁葬多达数次。有的地方在重葬时,由逝者在世的后代若干人,用针将手指刺破,把鲜血滴于颅骨上,然后盖上罐盖放入新墓穴中进行安葬,又称“滴血葬”。二次葬要同时筑墓台,立墓碑,有的甚至比首葬更堂皇,葬礼也相当隆重。


三、拾骨葬方式:


在亲人死后,将其尸体埋入土中,待其尸体腐烂后,把骨头依照从头到脚的顺序取出,擦净,再按从脚到头的顺序放入坛子(当地人叫金罐)中立式贮存,又重新埋葬的一种葬法。这种葬仪与移民文化有关,迁徙者可将先人遗骨带回故乡或新的居住地。


在客家方面,这与客家人的起源有关。客家人本是中原汉人,为了躲避战乱背井离乡,他们期盼总有一天能回到家乡,让祖先落叶归根,所以把骨头收集起来。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