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春秋战国时期的殡葬风尚是怎样的?

时间:2021-07-04 15:03:16编辑:佚名

春秋以后,周王室衰落,各诸侯国自行其是;到战国,各诸侯国又自行称“王”,全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所谓“礼崩乐坏”。天下处于无主状态,丧葬也变得“无序”了。“周礼”失去约束力,各诸侯王按照自己的喜好大搞隆丧厚葬,大出其风头,“陵墓”即是该时代的产物。《墨子·节葬篇》反映了这时隆丧厚葬的无序状况:“王公大人有丧者,曰棺椁必重,葬理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邱垄必巨;存乎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北(比)乎身……。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乎!……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吕氏春秋·节葬》:“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高诱注:“鳞施,施玉匣于死者之体,如鱼鳞也。”玉匣,即玉衣。后来,汉代帝王、贵威殓服时竟用之。以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隆丧厚葬之风相当普遍,老百姓也倾家荡产办丧葬。与此同时,墨子及墨家学派首举反对“隆丧厚葬”的旗帜,并提出了有关葬理的具体设想。这时,知识阶层中另一些人对当时的隆丧厚葬,乃至西周以来的丧葬文化及丧葬操作程式持玩世不恭的态度,他们构成一类特殊的反对派。如庄子,其妻死,他“鼓盆箕踞而歌”,惠子指责他,他就大谈“生死转换”、“生死同一”的理论,人死后不过是躺在自然界这个“巨室”里安静地休息,。上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葬理也是多余的,“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如此葬式真是太丰富太完备了!至于尸体会被禽兽吃掉,那埋在地下也会被蚂蚁吃掉的,给谁吃不都是一样?还有一位原壤,是孔子教交。《礼记。擅弓下》载:原壤母死,孔子去给他帮忙修整棺材。原壤却敲着木头,说:“手好久没有通过唱歌表达心思了啊!”,于是便一边敲着木头一边唱起歌来。孔子装作没听见。事后,孔子的随从问孔子为什么不和原壤绝交。孔子说。亲人总归是亲人。老朋友总归是老朋友啊。《论语·宪问》又载:一次孔子与原壤等人外出原壤走到前面去了,分开两条腿坐在地上等孔子一行。孔子赶上来后,开玩笑骂他:你这家伙,小时候不懂礼节,长大了又无贡献,老了还不死,真是个害人精。并以手杖敲他的小腿。(“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杨伯峻译。夷,箕踞,局下恭不雅的坐姿。)这是两个年老的朋友在开玩笑,就像两个老朋友见面后,互相拍着肩膀,说:“你怎么还没有死呵?”以受常的方式表达相互的亲近。孔子与他大约是少年之交。对此,历代注释者均不得其义。其实,原壤是一位愤世嫉俗者,且有相当的学识,如庄子一类人物。否则。孔子不会与他保持终身之交,并如此开玩笑。孔子算是原壤真正的知己。这一类出世主义者,先秦典籍中多有记载,不过,庄子、原壤尤显特殊而已。他们反对当时的丧葬习俗(以及世俗习惯),既心怀不满,又无力改变现状,并放弃了对社会的参与愿望,便以一些放纵不羁的怪诞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反对情绪,可视为中国古代的“颓废派”和“嬉皮士”。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交战频繁,从理论上看应当是限制了隆丧厚葬的发展,但从《吕氏春秋·节葬》所言看,当时的隆丧厚葬似乎并未稍减,诸侯王“陵”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秦始皇统一中国,他以为从此天下安定,可以无限制地奢侈享受了,因而大修其陵墓,将隆丧厚葬推向登峰造极的地步。然秦地帝国二士而亡,这一势头也被暂时压抑下来。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