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最新文章
  • 塘头何姓侗寨的文化

    探古观今,怀化市通道县坪阳乡塘头这个以何姓为主的侗寨,不仅于嘉庆二十一年由何平富、何平同、何平财三兄弟带着自己的亲属从贵州锦屏来到塘头安营扎寨,而且在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生产、生活、经济、风俗习惯的等等的传统现象,留下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所谓文化遗产,便是我们塘头侗寨现在的侗戏,哆吔舞、木叶歌、情歌、山歌、尝新节、祭祖节和古朴美观的房屋、鼓楼、风雨桥等建筑物。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何姓家属在180多年以前就接受并使用汉字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甚至到了1958年国家民委用拉丁字母给我们侗族创立侗文后,仍

  • 骆驼泉旁访撒拉人家

    午饭刚过,撒拉族老人韩占祥就带着他的小儿子在自家院中做起了木工活。青藏高原6月的灿烂阳光洒满了这个院落,院中花树掩映,鸟鸣不断。看到记者一行到来,这位70岁的老人放下了手中的活计,带我们参观起他的家。高大的门楼、粉墙隔开了临街的嘈杂,院中的正房和厢房错落有致,木质的结构和古朴的雕花是这些房屋的最大特色。“我家的房子是撒拉族的典型建筑,融入了撒拉族的文化。”韩占祥说。只见他家正房的门楣上刻有三层木雕图案,他介绍说:“最下面是梅花盛开的清真寺,中间是蓝天映衬下的天堂和仙桃,最上面是阿拉伯文的经

  • 不时不食 饮食中的中国智慧

    “不时不食”,是一句老话,讲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传统: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最早说这句话的,是开业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老北京最老的一家叫聚庆斋的糕点铺的掌柜的。那时,聚庆斋恪守这样“不时不食”的规矩卖糕点,老百姓也照这样的讲究吃食物。

  • 傣族人,一生是“赕”

    寨神是傣族村寨的保护神,即社神,傣语称“丢拉”。他们是原氏族的祖先,通常是建寨过程中有功的特权家庭成员,在氏族发展为村社以后,便被供奉为寨神,由本寨人供奉。寨神有善恶两种,善者能保佑全村,恶者则会危害本村利益,因此都要加以供奉和祭祀。寨神通常被供祭于村中的寨子中央,具有无上的权威。傣族人一生中的一切重大事件,都与寨神息息相关,都要举行一定的祈祷仪式。城子寨祭寨神时是由每户女主人参加。各家各户备办鸡、酒、蜡条、糯米饭、芭蕉等祭品到神位所在处上供,请寨神享用。祭祀时全村人不从事生产,关闭寨门,以四角形状竹篾(

  • 汉族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尚农务本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他说:“仓

  • 基诺族

    服饰基诺族的衣料是妇女们亲手织的“砍刀布”,她们织布用腰机,织布的人席地而坐,经线一头拴在自己的腰上,另一头拴在对面的两根木棒上。纬线绕在竹木梭上,用双手操纵着左右来回穿行,梭来回穿行一次后就用砍刀式的木板推紧,“砍刀布”就是由此得名的。&n

  • 珞巴族

    建筑珞巴族自古就在西藏的塔布、工布、白马岗和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广大地域生息。珞巴族的传统住房是石木结构的碉房,坚固耐久且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他们在门上或屋内的墙壁上,画有许多避邪求福的图案。而墙上挂着的动物头首,既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对猎手打猎能力的炫耀。珞渝地区山路崎岖,山

  • 门巴族

    服饰门隅的门巴族男人穿赭色布袍和氆氇袍。这种衣服是比藏袍短小的,由于坡大路狭,人们用额背负重。勒布、邦金的妇女习惯在背上背一张羊皮或牛犊皮,对于这种习惯,有两个传说:一说是在远古时,藏族统治者把门巴族赶到边远的地区,并惩罚门巴族的妇女,让妇女们在背上背一张人皮,而后来换成背犊皮。另一个传说是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曾经披一张皮用来避妖邪,而后以此皮赐

  • 赫哲族

    雪橇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经过训练的狗,每只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里。狗是赫哲人的好帮手,它们在运输、狩猎、看家、保护主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渔猎生产是赫哲族人赖

  •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至20世纪中社会形态还有原始氏族公社残余。“哈拉”“乌力楞”是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哈拉”相当于姓,同一个“哈拉”的人是同一祖先的后代,血缘关系很近,所以严禁同一“哈拉”内部通婚。一个“哈拉”之下又分出若干个“乌力楞”,“乌力楞”是同一父系的几代子孙,“乌力楞”又是一个游猎单位,它的下面又可分出“柱”,一个“柱”就是一个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乌力楞”内部的人在家长的指挥安排下,共同劳动,平均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