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最新文章
  • 纳西族

    衣、食、住据有关史籍记载,纳西先民的服饰有“男女皆披羊皮”之习俗,这可能同畜牧业较为发达和游牧民族的秉性有关。元人李京所见的纳西族男子多为“善战善猎,挟短刀,以砗磲为饰”者,而妇女则“披毡,皂衣,跣足,风鬟高髻;女子剪发齐眉,以麻绳为裙”。至清末民初,纳西族男子的服饰已大致与

  • 水族

    婚俗水族婚姻旧时奉行民族内婚制度,采取"同宗不婚,异姓开亲"的原则,青年男女,恋爱自由,但婚姻由父母包办。在实际联姻过程中,潘、韦等水族大姓,由于人口众多,致使男女婚配成为大问题,故通过“倒栽杉”的形式,实行破姓开亲。婚姻的缔结分提亲、问亲、订亲和结亲等过程。提亲和问亲多由媒人去进行,一旦亲事定下,即择

  • 拉祜族

    拉祜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民族的文化,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光彩。聚落与民居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社会早期,人们不会制造工具,不会建造住所,只能依赖大自然栖身。直到清代,部分拉祜族仍“不葺庐室,崖居野外。”(雍正《云南通志》)“居深箐,择丛篁蔽处结茅而居”(康熙《楚雄府志》卷一),而

  • 高山族

    高山族服饰高山族传统衣饰绚丽多彩,衣饰式样因族群而异。高山族男子的衣饰式样,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以泰雅人、赛夏人和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北部型。其特征是用两幅麻布拼缝成无袖筒外褂;二是以曹人和布农人为代表的中部型。其特征是以鹿皮为衣料,上衣为带毛的鹿皮背心,外披鹿皮披肩;三是以排湾人、卑南人、鲁凯人和南部阿美人为代

  • 畲族

    民族服饰畲族服饰在明清时代,闽,浙,粤,赣等地基本相同。男女"无寒暑,皆衣麻"周杰:《景宁县志》卷十二,《附畲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通无鞋履"明万历《永春县志》卷三,《风俗》。,或扎绑腿。"其男子不巾帽,短衫阔袖,椎髻跣足"(李拔:《汀州府志》重刊本,卷四五,《丛谈附》,同

  • 佤族

    服饰佤族妇女都从事于家庭纺织。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纺织满足不了他们生活的需要。长期以来,佤族缺少衣穿是很普遍的现象,有的妇女只穿一条麻布裙,有的男子只有一块遮羞布。他们较普遍地穿上衣服是解放后的事。男女皆赤足,不穿鞋子,也不会做鞋子。男子剪发,头缠包头。包头巾有黑色、白色和红色。男子穿短衣,裤子短而肥大,尚黑色。男青年一般领上戴有竹藤制的项圈,少数富有者戴银项圈和银手镯。有的男子还穿耳纹身。妇女的服饰,各村寨不同。岳宋妇女上身着披户,裙子

  • 傈僳族

    傈僳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为祖国民族大家庭异彩纷呈的文化涂抹了一道艳丽的色彩。服饰傈僳族分布广泛,居住于不同地区的傈僳族服饰亦各有特点。但他们大都喜欢红、黑、白、绿等几种颜色,并以此为基色来配色

  • 黎族

    黎族的家庭和汉族一样,都是父系小家庭。但合亩地区的小家庭则有显著的特点,直到解放前,它还没有成为完全独立的生产单位。在经济上的作用主要是参加合亩的生产和分配,经营手工业、副业,种植山栏和小块园地,处理私有财产和自己的债务关系等。婚姻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由父母包办,从小订婚;姨表不婚,同宗不婚。阶级的“门当户对”已成为习惯。聘金往往要几头牛和一笔不小的钱

  • 傣族

    服饰云南傣族因分布区域不同,服饰也有区域性的不同,但男性的传统服饰保存已不多,传统服饰的特点主要还是通过妇女的穿着打扮来体现。主要可以划分为西双版纳类型、德宏类型、元江-新平类型、元阳-红河-金平类型等四种类型。西双版纳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绯色的无袖吊带对襟紧身内衣,外穿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紧身短衣。下身是

  • 哈萨克族

    服饰在历史上,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而其服饰带有浓郁的草原畜牧生活的特征。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哈萨克族男子喜欢穿棉毛衣裤,喜欢以条绒、华达呢等作衣料。颜色上多选用黑色、咖啡色等深色。冬季主要穿皮大衣、皮裤。选材以羊皮为主,也用狼皮、狐狸皮或其他珍贵兽皮。为了便于上、下马,裤子用羊皮缝制成大裆裤,因此宽大结实,经久耐磨。衬衣多为高领,上绣花边。衬衣外套坎肩,坎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