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王弼对中国儒学发展的贡献是什么?王弼有什么成就

时间:2021-11-16 09:04:05编辑:佚名

王弼(226-249),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三国时期儒家学者,经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何晏曾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注引何劭《王弼传》)正始中,大将军曹爽擅权,王弼补台郎。正始十年(249),曹爽被杀,王弼受案件牵连丢职。同年秋天,遭疠疾亡,年仅二十四岁。

上弼好儒道之学,年未弱冠,就注解《周易》和《老子》。他虽兼重儒、道,同崇孔、老,但更重视的则是儒学和孔子,曾与吏部郎裴徽谈论:'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在哲学上,他将老子'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论,发展为其'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主张'名教出于自然',反对何晏'圣人无情'之说,认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注引何劭《王弼传》)。

在儒学方面,王弼注《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和郑玄一样,王弼注《易》也以费氏《易》为底本,因此是古文《易》学的支流和东汉古文经学演变的新形态。西汉费直以'传'解'经',即用'传'的某些内容来解释经义,其经说仍是象数之学,带有神学色彩。王弼注《易》,虽沿袭费氏以'传'解'经'的方法,但尽扫象数之学,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注释《易经》。他对'经'上下篇都作了注,计六卷;而对《文言》、《彖传》、《象传》加注,只突出'传'之义理以阐发'经'义。至于《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均不下注,后来由东晋韩康伯继续注完。

王弼《易》注的贡献,首先在于抛弃了费氏的经说,把象数之学变成为思辨哲学。这是《易》学研究史上的一次飞跃。汉人解《易》重象数,如把八卦视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象,用'马'来代表《乾卦》'健'的意义,用'牛'来代表《坤卦》'顺'的意义,等等。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顷,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对象数之学机械性的解释提出批评。他强调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名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就是说,达意要通过象,明象要通过言,寄言出意,探求玄理。这样,从言与意的思辨理性上解释《易》,比机械比附的方法前进了一大步。

[page]

其次,王弼站在玄学家的立场上,把《易》学玄学化。玄学家的根本思想是'以无为本'.王弼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论语释疑》)王弼就是用道家的本体论来释《易》的。如《彖辞》曰:'大哉乾元,万象资始,乃统天。'王弼注云:'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无亏,为物之首,统之者岂非至健哉!'他认为,'乾'之义是'健',有形之'天'无非是'健'的表象。万物始于天,归根到底,'统之'于'至健'。'健'是无形的,是形而上的。

总之,王弼以言简意赅的论证代替前人的繁琐注释,以抽象思维和义理分析摈弃象数之学与谶纬迷信,在经学上开创了一代新风。清代'四库馆'学者评论道:'《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浸流于谶纬。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能排击汉儒,自标新学。'(《四库全书总目·周易正义》提要)

王弼《易》注,标新立异,有人出来责难,如荀融驳斥王弼'大衍义'。对此,他答曰:'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由于玄学家大多站在司马氏集团的对立面,势必遭到打击,王弼《易》注开始没有列入学官,只能流传于民间,为后来玄学者所好。两晋,南朝宋、齐,北朝,《易》学博士多是郑玄之学。及至南朝梁、陈时,王弼《易》注才与郑注并列于国学。梁武帝大力倡导儒、道、佛,以玄学讲《易》的风气颇盛。王弼《易》注开始盛行,郑学则渐微而殆绝。王弼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