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

时间:2021-06-28 16:01:07编辑:佚名

 

 ●中文名称:武当山古建筑群

 ●英文名称:ancientbuildingcomplexinthewudangmountains

 ●批准时间:1994年12月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武当山古建筑群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概况: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又名太和山、玄岳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相传道教信奉的"真武大帝"即在此修仙得道飞升,也是武当拳术的发源地。武当意为"非真武不足当之"。名胜区面积为321平方千米,有众多的自然胜景和人文胜景,主要包括三潭、九泉、九井、九台、十池、十石、十一洞、二十四洞、三十六崖和七十二峰等,构成一幅瑰丽无比的丹青画卷。

武当山不但风景美,而且是我国一座文化宝库,山上古代建筑中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的道教宫观,则更负盛名,称得上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山上人文景观宏伟壮观,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此均有构筑。唐代时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年间(627-649年),在此敕建五龙祠。到宋代,以崇祀真武帝君为根本理义,直接为皇室服务的的武当道教基本形成。至明代成祖朱棣封武当山为"大岳",明世宗朱厚熜更封之为"治世玄岳"。这时武当道教达到鼎盛时期,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全国道教活动中心。

山上现存的大量古建筑多为明代所建。据史载,明成祖朱棣崇奉道教,在建设北京宫殿(今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坛等基本完工后,于永乐十年(1412年)即命人率30万众进驻武当山,大兴土木,以十三年之功,从筠县(今丹江口市)城内的净乐宫到天柱峰金顶之绵延70公里的路旁,建成后来形成的九观、九宫、十二亭、三十六庵堂、三十九桥梁、七十二岩庙等整套关联完整而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之33处建筑,古栈道似银线串珠,连接着主体建筑和点缀性小品建筑,计殿堂庙宇2万多间、400多处,总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超过故宫一倍以上,构成庞大的道教建筑群,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规模之宏大、技艺之精湛、工程之艰巨,实为世所罕见。如此浩大的工程,在中国名山开发史上可说是仅有绝无。整个建筑体系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政治意图,每一建筑单元都建在峰、峦、坡、崖涧的合适位置上,借自然风景的雄伟高大或奇峭幽壑,构成仙山琼阁的意境。既体现了皇权的威武庄严,又体现了神权的玄妙神奇,创造了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融合的名山景观。现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两座宫殿遗址,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占地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规模极其庞大。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遗产包括:太和宫、紫霄宫、南岩宫、复真观、“治世玄岳”牌坊等。太和宫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南侧,包括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有赐匾额"太岳太和宫",殿内有真武塑像及神像6尊,殿前有明代铜碑两块。正殿前是朝圣殿,右为鼓楼,左为钟楼。钟楼内有武当山上最大的铜钟,高1.5米,底径1.4米,铸于明代嘉靖年间。太和宫对面有转展殿,殿内存有元代大德年间所铸造的铜殿,高2.9米,宽2.7米,深2.6米。朝圣殿下是皇经堂,于清代改建。太和宫附近有天云楼、天地楼、天乙楼、太和高楼等遗址。太和宫主要由紫禁城、古铜殿、金殿等建筑组成。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是一组建筑在悬崖峭壁上城墙,环绕于主峰天柱峰的峰顶。古铜殿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位于主峰前的小莲峰上,殿体全部由铜铸构件拼装而成,是中国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紫禁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金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位于天柱峰顶端,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殿高5.59米,宽5.8米,深4.2米。殿基用花岗石铺垫,瓦、椽、柱、梁、门等,全以铜铸部件卯合而成,毫无铸凿痕,外鎏赤金,全殿重达80多吨,脊饰珍禽异兽,是武当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之一,建于明代前期。殿内有真武大帝披发跣足、丰姿魁伟的铜像,重达10吨,左右侍立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将,栩栩如生。神案下置"龟蛇二将",生动传神。金殿铜柱镶嵌寸金一块。虽经500多年风雨雷电的侵蚀,金殿仍熠熠生浑。

“治世玄岳”牌坊 又名玄岳门,是一座宏伟的石雕牌坊,古代为步入武当山神道的第一道"仙门"。建于明代中期,高20米,宽12.81米,石凿榫卯而成。正中坊额刻有嘉靖皇帝所书"治世玄岳"四个大字,意即用武当山道教及祀奉的真武神来治理天下。牌坊三间四柱五楼,结构壮美,做工精细,堪称明代石雕艺术精品。柱周设夹杆石以铁箍加固。柱顶架龙门枋,枋下明间为浮雕大小额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访和下枋,枋间嵌夹堂花板,构成明间高敞、两侧稍低的三个门道。正楼架于龙门枋上,明间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横式牌匾。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与次楼,构成宽阔高耸的正楼、边楼,由上而下,逐层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楼,中嵌横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赐额“治世玄岳”。此坊结构简练,构件富于变化,全用卯榫拼合,装配均衡严谨,坊身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运用线刻、圆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动物和花齐图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楼之佳作。

复真观也叫太子坡。位于天柱峰东北,是登临金顶的必由之路,该观始建于明代前期,后多次重修,而其建筑基本上保存了原貌。现存殿宇2000多平方米。殿堂依山势而建,层层向上,最高处为太子殿。观中有一栋依岩层叠而建的五层楼阁,以一根立柱支撑着交叉叠搁的十二根梁枋,称为"一柱十二梁"。此楼建筑结构独特,建筑技术精湛,虽经历几百年风雨,依然巍峨耸立山间。

紫霄宫武当山古迹保存比较完整的古代建筑之一,为武当山中九宫九观建筑群的主体。建于明代前期,宫中有永乐皇帝赐的"太元紫霄宫"匾。"太元"谓至高极大,"紫霄"指仙气弥漫的天空。整个建筑宫深面阔,重檐九脊,翠瓦丹墙,其额枋、斗拱、天花,遍施彩绘,藻井浮雕二龙戏珠,形态生动。全殿流光溢彩,富丽辉煌。殿前平台宽阔,雕栏重绕,甚为雄伟壮观。殿的正中有玉皇大帝的泥塑金身坐像,高3米多,两旁待立金童、玉女及诸神泥塑全身像,形态逼真,雕刻手法细腻。殿后父母殿,崇楼高举,秀雅俏丽。

南岩宫武当山三十六岩中最美、最险、最奇的一岩。从唐代开始,历代在此建有道观。现存在殿宇40间,其中天乙真庆宫石殿在元君殿遗址后万仞危岩绝壁内,始建于元代中期,为面阔进深均三间的仿木结构,其梁、柱、檩、墙、斗拱等全用石构件拼砌而成,今依然保存完好无损,是一座罕见的石雕艺术杰作。殿内供奉"三清"等数十尊神像,壁间嵌有500铁铸灵官,形态各异。宫右侧有两仪殿,殿右后侧有皇经堂、藏经洞、八卦亭等建筑。

 ●文化遗产价值:

武当山古建筑群历经沧桑,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词、岩庙。在布局、规制、风格、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状。建筑主体以宫观为核心,主要宫观建筑在内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宫观附近地带,自成体系,岩庙则占峰踞险,形成“五里一底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武当山古建筑群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规划严密,建筑杰出

武当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天柱峰为中心的群山之中,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疏密有致。建筑设计的规划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濒临险崖,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

高超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武当山古建筑群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木构宫观、铜铸殿堂、石作岩庙,以及铜铸、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类神像都达到了高度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道教建筑之瑰宝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始终由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皇室派员管理。现存建筑其规模之大,规划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国现存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

武当山金殿及殿内神像、供桌等全为铜铸馏金,铸件体量巨大,采用失蜡法(蜡模)翻铸,代表了中国明代初年(15世纪)科学技术和铸造工业的重大发展。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武当山建筑群的兴建,是明代皇帝朱橡在扩展外交的同时,对内大力推崇道教,灌输“皇权神授”思想,以巩固其内部统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思想信仰等意义。

本文标签: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