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佛教与花艺

时间:2022-01-21 10:34:05编辑:佚名

供佛花艺

花是大自然最美的色彩,花是生活中最好的装饰,花也是人生最佳的写照。平常只要一提到美,就令人联想到花;花不仅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性情,还能增进生活情趣,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天地间如果缺少了花,则诗人、雅士的诗画作品,必定黯然失色。 

花是美的象征,花是真理的化身,无论一朵花、一束花、一盆花,都给世间带来不同的意境。因此,自古至今,花一直是被人们深深喜爱着,故而有插花艺术的衍生。插花是中国重要的古典艺术之一,与焚香、点茶、挂画合称“四艺”。插花最早是从佛教的“香花供佛”发展而来,因此佛教与插花艺术有极深厚的渊源。 

此外,佛经中有许多与花有关的成语、典故、诗偈、譬喻等;佛教也藉花来阐述诸行无常、缘起性空的义理。在大乘佛教经典中有经王之美称的《妙法莲华经》,就是以莲花来象征佛法是无上甚深微妙的真理,表示佛法像花一样清净、善美。尤其佛教徒更常藉香花供佛,表达虔诚的信仰。寺院也广种花木美化环境,供养大众。因此,佛教与花就这样结下善缘,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佛教藉花阐释教理 

佛教藉花说法,主要是以花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来象征佛国的清净、佛陀的威德、佛法的微妙,乃至说明修行的历程、禅悟的境界等。不论直指或譬喻,无非是一种方便引导,希望“藉喻引义”、“因指见月”,使其能对佛法有所领悟。 

有关花的叙述,散见于各经论中,兹归纳为词汇、诗偈、典故加以说明。 

  佛教与花有关的词汇 

佛经中与花有关的词汇,较为一般大众所熟知者,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莲花化生、花开见佛、花果自成、花开莲现、九品莲花、借花献佛、一花一世界、一花开五叶、心净即莲台、莲花栽净域等。 

此外,“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是用来譬喻佛法在世间,而不被世间所染着的特性。 

“昙花一现”,比喻佛陀的出生及说法的稀有难得,此语出自《长阿含经》:“告诸比丘,汝等当观,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故名“心花”,后来将心情开朗欢喜谓之“心花怒放”;《华严经》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说法,后来俗语以“花花世界”谓之繁华尘世,就是起源于此。 

《大宝积经》“顶受佛教如花鬘”,譬喻顶受佛陀的教法,就好像把花鬘庄严在 

自己身上一样。 

《圆觉经》的“譬如幻翳,妄见空华”,说明众生见不到世间实相,如翳在目。 

《杂宝藏经》的“步步莲花”形容女孩子步履轻盈美妙,并以莲花的“亭亭玉立”来形容女子的身材纤细有致。 

俗说:“花容月貌”、“闭月羞花”,这是藉花月以赞叹面目姣好的人;在佛教里,相貌庄严的阿难,文殊菩萨就曾赞叹他说:“相如秋满月,眼似净莲花。”对于佛陀相好庄严的赞叹,佛经中比比皆是,如“世尊手足圆满如意,软净光泽,色如莲花”,“目如广大青莲华叶,眉间毫相如秋满月”,“佛身微妙真金色,其光普照似金山,清净柔软如莲花”。 

其次,比喻说法微妙谓之“口吐莲花”、“舌灿莲花”;比喻事之难成谓之“铁树开花”;比喻虚幻不实谓之“镜花水月”。 

  佛教与花有关的诗偈 

在佛教思想中,花的无常,有勉励人们把握当下,珍惜光阴的启发性。比拟无常的诗偈有: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少小离乡不记家,回思往事总堪嗟,故人犹想儿时面,枯木难开旧日花。 

寺前山远古陂宽,寺里人稀春草寒,何事最堪悲色相,折花将与老僧看。 

一年春尽一年春,野草山花几度新,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禅宗祖师也有因见花开花谢而破参顿悟者,如唐朝福州灵云志勤禅师在沩山因桃花悟道,说一偈语:“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落叶几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文益禅师也有一偈说道:“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无门慧开禅师开示如何做人处事,安身立命的偈语。 

形容善恶因果报应的诗句,则有明朝刘伯温所题的“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说明人生酸甜苦辣要经得起,荣辱得失也要受得住,才能转逆境为顺境,反败为胜,则有“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直饶热得人流汗,荷池莲蕊也芬芳”的譬喻。 

此外,表达悟道前后境界的诗偈,如: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坐破蒲团不用功,何时及第悟心空?直是一番齐着力,桃花三月看飞红。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忆着当年未悟时,一声号角一声悲;如今枕尚无闲梦,大小梅花一样香。 

从征万里走风沙,南北东西总是家,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莲花。 

佛国好景绝尘埃,烟雾重重却又开,若见人我关系处,一花一叶一如来。 

  佛教与花有关的典故 

谈到“花”与“佛教”的典故,最叫人印象深刻,而且觉得韵味无穷的,应该属禅宗初祖大迦叶因见佛拈花示众,心有所悟,破颜微笑,而得世尊印心传法的“拈花微笑”。 

其次,《维摩诘经》的“天女散花”也是流传民间,最为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 

天女散花的意义是: 

花的美丽:要将美丽的善心布满人间。 

花的芬芳:要将芬芳的爱心传播社会。 

花的清净:要将清净的真心供养十方。 

花的彩色:要将彩色的好心与人结缘。 

花如真理的种子,要将真理播撒大地。 

此外,佛陀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中陈述自己在过去世生为善慧仙人时,以至诚心,感得青衣女致赠五茎莲花供养普光如来,后来善慧以“借花献佛”的诚心蒙普光如来授记为“释迦牟尼”,这就是“借花献佛”成语的由来。 

佛教供花带动插花艺术 

花是十供养(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之一,供养香花有“处事如花,见者欢喜,身常香洁,欢喜真理”的功德。以花供佛的记载,散见于诸多经论中。例如《无量寿经》记载,无量寿佛说法时,有无量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不绝,一切诸天也齎持天上百千华香来供养佛;《杂宝藏经》也提到,值佛出世,即以华散佛上,并化成华盖,以赞叹佛陀出世的稀有珍贵。 

余如《佛说阿弥陀经》说:“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药师经》说:“散种种花,烧种种香,以种种幢幡,庄严其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六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虚空。”《大智度论》说:“以此诸华,色好多香,柔软细滑,是故以此为供养具。”可见以花供佛的观念早在佛陀时代的印度即已盛行。 

之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以花供佛”的思想与仪式,于是渐渐衍生出中国的插花艺术。此事载于《南史.晋安王子懋传》: 晋安王萧子懋是南齐武帝的第七子,幼年侍母至孝。七岁时,其母病笃,请僧行道,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甖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说:若使阿姨(指其母)因此和胜,愿诸佛令花竟斋不萎。七日斋毕,华更鲜红,视甖中稍有根须,当世称其孝。 

铜甖就是一种口小腹大的盛酒器,形体与印度的贤瓶相似,除装酒外,用以贮水插花以供佛,成为我国瓶花的滥觞。由此可见,“瓶花”供佛早在五世纪末即已流行于南北朝的宫廷中;不久,更与“皿花”相结合,发展出另一种插花方式––“盘花”。 

“皿花”又称“堆花”,是以华皿盛鲜花或花瓣供于佛前。另有一种原始的供花形式为“散花”,是将莲花瓣或花形纸片放在花筥上,于法会时散撒。相沿至今,佛教徒每以“香花供养”、“好花献佛”表达对诸佛菩萨的虔诚信仰。尤以法会、戒会时,则以“香花迎,香花请”表达对诸佛菩萨的感恩与礼赞,藉着一片心香、一点花香与诸佛菩萨沟通、交流。 

花不仅是佛教徒表达虔诚信仰的供养品,在佛教供花的催生与滋养下,中国插花艺术风气渐盛,到唐朝以后,愈臻成熟,每至春天花季,举国上下无不把正事暂时搁置,呼朋引伴的探春赏花,并把二月十五日定为“花朝”,视作百花诞的国定节日,并将赏花视为“九福”之一,这是佛教影响花艺的又一事例。 

在历代高僧不畏艰难而弘法不辍下,已成为中国固有文化的插花艺术,随着佛教的发展,也传到了日本,形成有名的小原流、池坊流、草月流、古松流等各种不同的流派。中国插花,一向不重在奇,而重朴素淡雅,尤其花本来就生长在天地间,俯拾即是花材。一盆花,只要枝枝叶叶一陪衬,就能把它深远的意境烘托出来。佛光山也提倡插花艺术,有所谓的“佛光流”,什么是“佛光流”呢?其实只要能够把花插出中国花艺的独特风格,能够让花表现出生命、意境、真理,这就是佛光普照的佛光流。 

佛教以花启示人生 

佛教与花有着深厚的因缘,若以佛法的观点来看,花如人生,人生就像花一样。一朵花,从含苞待放到灿烂绽放、花香四溢,乃至凋谢,正如人生的过程;花虽然有开有谢、有荣有枯,其生命的本体却是永恒不死的。然而众生在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中要如何开放呢?佛经中有所谓的“九品莲花”,人生也是有层次的。我们是让自己活出上品、中品,还是下品呢?就看自己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把握生命,继而创造生命的价值。 

花不只像人生,花也像人的心。我们常以“心花怒放”来表示欢喜,好的心就像花一样,可以把欢喜带给别人。尤其花正当开放时,总是毫无保留的把它最美的一面呈现出来,供人欣赏。所以人生应该像花一样,尽其所能的贡献己力,与人共享,将人间妆点得更美丽。 

佛教讲众生得度有六种方法,称为六度。从一朵花,也可以看出花具有六度的精神: 

布施:花开时流露清香,展现美丽的姿容,令人一见心生愉悦,带给人欢喜,因此它有布施的精神。 

持戒:花守时守分,总在一定的时节、范围绽放,不像葛藤会攀附在其他的植物上。它虽美丽,但不会侵犯别人,所以具有持戒的精神。 忍辱:花开之前须经种子深埋土里,历经一段时日的孕育,其间必须忍受黑暗、潮湿、寂寞,而后抽芽;乃至开花后,还要耐得住风霜雨雪,以及蜂蝶采蜜时的伤害,所以具有忍辱的精神。 

精进:一朵花,无论花期长短、久暂,总是努力散布花的芬芳香味,展现它最美的一刻;即使谢了,仍旧“化作春泥更护花”,甚至留下种子,为继起的生命而努力不懈,生生不息,所以具有精进的精神。 禅定:花静静的开放,表现出宁静、祥和、安忍的气质,这就是禅定的境界。 

般若:花有各种颜色、大小、香味,千变万化,奇妙不已。花的世界就像人的世界,蕴含无限的智慧,值得探讨。 

因此,一个人若能懂得欣赏花的美,必能升华精神生活。甚至修行也不一定是诵经、拜佛才是修行;能够从赏花、看花中获得启示,这也是一种修行。古代有许多祖师大德就是在观看花开花谢的无常变化中,明心见性,所谓“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妙谛”,正是这个道理。 

花之于佛教,寓意深邃,尤以莲花因具有香、净、柔软、可爱等四德,最常用来代表佛教,是象征佛教的花。 

在佛教经典中,从释迦牟尼佛的出生、说法、法像、莲座、建筑等,都可以看到庄严的莲华。莲华是清净、圣洁、吉祥的象征,启示我们在娑婆世界修行,必须如莲华般,出汙泥而不染,才能达到解脱。 

花不但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花对人生更是充满了启示性,我们从花开花谢当中,除了体悟诸行无常、人生苦短之外,更应学习花的精神,以菩萨行愿,将世间点缀得更真、更善、更美,让花香布满人间,让人间洋溢喜乐、祥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