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最新文章
  •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典故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出自明朝周楫的《西湖二集》,比喻弄不明情况,搞不清底细。故事讲苏州西园寺有做“八卦”罗汉堂,这座罗汉堂是一个身材高大的和尚设计的,大家不知道他的法号,因他有一丈二高,大家叫他“丈二和尚",“丈二和尚”没有把图样画出来,只是领着工人们干活。瓦木工人们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以。因此,大家都说,摸不着“丈二和尚"的头脑,弄不清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 东方朔偷桃典故

    《东方朔偷桃》出自《列仙传》的一篇神话典故。故事描汉武帝寿辰,西王母来祝寿并给了5枚仙桃给汉武帝,并指明东方朔曾三次偷过她的蟠桃,而这种桃三千年才一结果。武帝大惊,始知东方朔非凡世之人。后世王母蟠桃会之传说,即源于此。李商隐层写诗道:“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

  •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语典故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常用来形容那些韬光养晦、智略深沉、不爱表现的人。这些人一旦振作超来,便会做出让人惊叹的成绩。故事是讲春秋战国时期,齐威王和大夫淳于髡在一起喝酒,借机向威王说道:“有一只大鸟,落在您的院子里,三年来不叫也不飞,您知道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吗?”威王笑着回答说:“这只鸟不飞则己,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九牛二虎之力的故事

    “九牛二虎之力”出自《列子·仲尼》,意为九头牛与两只虎的力气的相加。比喻其力大不可挡。故事内容:一日,吕祖正在蒲团闭着眼睛静坐,忽然感觉心中翻腾,屈指一算,原来是沉香要来华山救母。吕祖心想这是一桩义事,我要助他一举成功。于是,吕祖便亲自前往山下等候。沉香来到山下,见到了一位道长,急忙施礼:“请问道长这山可是华山?”

  • 《太岁头上动土》的故事

    “太岁头上动土”它表明一种文化忌讳。过去人们认为,不信这种忌讳,真的会招致灾祸。古时所说的太岁,是天上的木星,因为木星每十二年运行一次,所以古人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它既是星辰,也是中国民间奉祀的神祇之一。太岁到了哪个区域,相应的就在哪个方位地下有一块肉状的东西,它就是太岁的化身,在这个方位动土就会惊动太岁。所以这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会有灾祸”的由来。

  •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出自清朝李绿园的《歧路灯》,原指八位仙人法力无边,在过东海时铁拐李建议将各自法宝投于水面各自过海,结果八仙各自渡过了东海。现引申为做事各有各的办法,也有各自拿出自己的本领比赛的意思。故事内容:八仙指的是八位仙人,分别是: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和吕洞宾。一天,八仙到天庭给西王母拜寿,归来途中路过东海。只见东海上波涛汹涌,白浪滔天,十分壮观。见到此景,八仙决定到海面上玩一玩。

  •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故事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出自《初刻拍案惊奇》,意思是经历一次挫折后就变得胆小怕事。故事内容:从前,江南有一个叫文若虚的人,才学过人,但很自负,不善于经营,把祖上留的家产都挥霍一空。眼看着生活都不能维持,文若虚试图做点生意买卖,但是干什么都赔钱,最后还落下个“倒霉鬼”的绰号。这天,文若虚跟着几十个跑海运的商贩们去南洋。同行的商贩们有的买布帛,有的买珠宝,而文若虚却买了一百斤名为“洞庭红”的橘子。船上的人纷纷笑话他,说这橘子肯定又是亏本的买卖。文若虚羞愧不已,就把橘子藏在舱板下,再也不敢提起。

  • 一问三不知的故事

    “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意思是对事情的发生、过程与结尾都不知道,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故事内容:春秋时期,晋国攻打郑国。齐国国君平公觉得如果晋国吞并郑国,会变得更加强大,从而对齐国构成威胁。于是,平公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晋军统帅苟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怕,对左右说:“我占卜过攻打郑国,却没有占卜过和齐国作战。他们的军队如此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部将们也纷纷表示赞成撤兵。

  •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出自汉朝王充的《论衡.道虚》,意思是一个人得道升仙,全家人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故事内容:淮南王刘安,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所以很早就洞悉人生无常,于是沉迷于神仙修炼之术和阴阳之类的方术。他非常尊重道行高深的人,遂罗致数千名贤土、方士到他的府上。刘安还曾和手下门客李尚、伍被等共同编著了《淮南子》,流传至今。

  • 骊姬之乱的故事

    骊姬,山西人,春秋时代中国西北部骊戎国的公主,由于相貌美丽,在公元前672年,被晋献公虏入晋国,成为献公的妃子。骊姬有美色,并且工心计。为晋献公生有一个儿子奚齐,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上国君,使计离间了献公与申生、重耳、夷吾父子之间的感情,并设计杀死了太子申生,搅乱晋国政坛,制造了“骊姬倾晋”,使晋国出现了空前的政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