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两伊战争:用现代化武器进行的低水平战争

时间:2021-01-22 15:40:01编辑:佚名

   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简称两伊战争),自1980年9月爆发,至1988年8月20日
落下帷幕,整整持续了8年之久。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期较长、损失消
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两伊战火的蔓延,曾导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海湾地区的严重
对立,致使海湾局势一度空前紧张,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两伊战争的起因错综复杂,既有长期的领土争端,宗教派系对立,又有民族纠纷和
领导者个人恩怨掺杂其中。领土问题是导致两伊战争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阿拉伯河的边界划分问题;二是波斯湾入口处3个小岛的主权归属问题。长约
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伊朗和伊拉克南部的自然边界。这段边界原以该河伊朗一侧的浅
水线为界,河流主权归属伊拉克。根据1914年双方划界委员会会谈纪要和1937年签订的
边界条约,双方同意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两段(共约11公里)以该河深水线为界。此
后,伊朗一再要求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线为边界线,并对阿拉伯河实行双方共管,伊拉克
则坚决反对。1975年3月,两国领导人就边界问题举行会谈并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
当时处境困难的伊拉克同重按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划定两国河界。伊朗也答应归还扎
因高斯等4个地区约300平方公里的原属伊拉克的领土,并承诺不再支持伊拉克库尔德族
的反政府武装斗争。事后,伊朗迟迟不交割土地。伊拉克认为《阿尔及尔协议》是“奇
耻大辱”,多次要求重划边界,均遭伊朗拒绝。另一问题是1971年伊朗占领了波斯湾入
口处的阿布穆沙、大通布和小通布3个小岛,并使之成为可以控制波斯湾出入航道的军
事基地。伊朗的行动遭到海湾阿拉伯国家特别是伊拉克的激烈反对。
    宗教矛盾是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重要原因。伊朗和伊拉克同是伊斯兰教国家,两国
的穆斯林多数属于激进的什叶派。
    但两国什叶派穆斯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迥然不同。
    1979年初,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建立了以什叶派高级教士集团为核心的、政
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而伊拉克复兴党政府在政治生活中却努力使政教分离,削弱宗
教势力,将宗教活动纳入政府控制的轨道。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虽然占国内人口的多
数,但长期以来,却处于被统治地位,激进的什叶派对此十分不满,长期与政府进行对
抗。
    伊拉克和伊朗两国都有一个少数民族——库尔德族。伊朗支持伊拉克境内200万库
尔德人的自治要求,伊拉克也支持伊朗境内的库尔德人进行反对伊朗政府的斗争。
    此外,从1964年到1978年,霍梅尼受伊朗国王迫害一直在伊拉克的纳贾夫附近流亡
传教。1978年初,萨达姆以“煽动伊拉克境内什叶派叛乱”的罪名将霍梅尼驱逐出境,
迫使他辗转法国。霍梅尼对此一直怀恨在心,并发誓要复仇。
    战前两伊都进行了战争准备。伊拉克的准备更为充分,伊朗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潜力
均胜过伊拉克。伊拉克总兵力22万人,其中陆军19万人;海军4000余人,各种舰艇43艘;
空军2.8万人,各种飞机500余架。此外,还有人民军10万人,预备役部队25万人。伊
朗军队经过霍梅尼大规模清洗,总兵力24万人,其中陆军15万人;海军2万多人,各种
舰艇80余艘;空军7万人。还有新组建的伊朗革命卫队9万人,预备役部队30万人。战前
双方都采取了一系列临战措施。伊拉克方面,制造“和平”空气,麻痹伊朗;突击开展
外交攻势,争取国际社会特别是海湾国家的同情和支持;利用边境冲突掩护地面部队的
调动。伊朗方面,事先对伊拉克的进攻企图有所察觉,并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霍梅尼
授权总统全权指挥国防部的神职人员,并释放一批被捕的前国王统治时期的军官和飞行
员;突击购置武器装备,不惜一切代价购买零配件和设备;空军战斗机秘密向国内纵深
基地转移,并紧急修好约200架F—4和F—14战斗机;积极改善外交上的孤立地位。
    1980年9月22日拂晓,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下达了对伊朗的军事目标发动“威慑性打
击”的命令。接着,伊拉克出动大批作战飞机,袭击了伊朗首都德黑兰、大不里士、阿
瓦士、克尔曼沙赫、提斯孚尔等共15个城市和7个空军基地。
    23日凌晨3时,伊拉克的地面部队5个师又1个旅约5万余人,1200余辆坦克,越过边
境,在北起席林堡、南至阿巴丹的480余公里的战线上,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境内
大举推进。经过一周激战,10月初,伊拉克军队占领了伊朗约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控
制了阿拉伯河东岸长600公里,宽20公里的狭长地带。深入伊朗境内10—30公里,南部
战线最大入侵纵深达90公里。
    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其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
地面部队调整部署,向边境机动。在前线集结了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大批的
革命卫队。伊朗设防的重点在北线,以扼守主要通道,迟滞伊拉克军队的进攻。伊朗阻
滞了伊拉克的进攻势头后,渐渐夺取并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981年9月,伊朗开始大
举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对
阿巴丹的包围。1982年3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伊朗又发动了“胜利行动”攻势,全
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
3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个师
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约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耶路撒冷圣
城行动”攻势。经过25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6月10日,
伊拉克提出全线停火建议,并单方面实施停火,宣布承认两国于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

图文推荐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