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儒家弟子崔浩与道教的渊源起始于美食

时间:2021-10-24 01:03:19编辑:佚名

文|子金山

崔浩是山东清河人,是西晋的盟法世家,崔浩留下了一部《食经》专著,专讲就是吃食的技术与艺术,虽然最后失传了,但在《隋书》里头有具体记载。《食经》中的一部分也收在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之中。儒家弟子崔浩与道教的渊源起始于美食

谁也难以相信,北魏朝堂第一人崔浩,不仅是位美食家,而且经常亲自下厨,并且著书立说,给后人留下了史上第一本烹调专著,在齐民要术中涉及食物储藏的有“藏梅法” “藏干栗法”等,肴馔制作,如“七月七日作法酒方” “作麦酱法” “作芥酱法” “作饼酵法”等等都是崔浩的杰作,不一而足。

崔浩对美食的描述,夹杂着童心与亲情,但是,活色生香的美味是否也在散发着崔浩的某种无奈气息?

笔者对一点至今存疑或者说不解:把儒学奉为经典的崔浩,又怎会不熟悉亚圣孟夫子的“君子不近庖厨”的谆谆教诲?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崔浩研究吃的方法并不是为了自己解馋。

人类学家周一兵说:“文化是什么?文化在它的最开始的,就拉丁语的词根里,它就是一个种植。种植它是一种技术,当一群人扔到了一个地方,它必须要符合这的条件,他来怎么活下去。扔到森林里了,打猎可以活。

而我们看《齐民要术》中几乎全部是和饮食有关的种植,饲养,加工,烹饪等技术。崔浩作为北魏时期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一言一行对那个时代的影响可谓深远。因此可以推断此时崔浩所做的正是在为未来复出执政积累着力量。”

拓跋鲜卑人走出森林,进入草原,从文化上来说还是比较单纯的。

然而当他们一旦走出草原进入平原,问题就开始变得复杂了起来。

山西省的恒山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相传在拓跋焘时代有一位天师道长寇谦之仙逝前曾留有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意思就是感到与天上的神仙共语,而将人世间烦恼抛掉。于是几十年后,在寇谦之徒子徒孙们的努力下,终于在北岳恒山峭壁间建成了这一诡谲的寺庙。

悬空寺不仅建筑位置奇巧绝妙,而它内部供奉也充满了玄妙。这座寺庙殿内正中端坐为释迦牟尼,左边却是儒家始祖孔子,而右边则是道教主老子。显然,“佛、儒、道”三派老祖凑在一起接受供奉,这三家合一的特异布局,其中定然蕴含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寇谦之祖籍上谷昌平,少年修习五斗米道,但苦无结果。

数年后,传说寇谦之偶遇仙人随之入华山修行,后又隐于嵩山,修道七载,声名渐著。

公元415年,寇谦之觉得五斗米道名声不好,于是更名天师道,并诡称太上老君玄孙授其《录图真经》六十卷,命其辅佐有道明君。

公元423年,寇谦之云游至北魏平城,给拓跋焘进献天师道真经,但却没有被重视,寇天师郁郁寡欢!

一日,寇天师耳闻白马侯爵崔浩也赋闲在家,于是便冒昧来到了崔宅。

崔浩本是儒学大家,一向对黄老之术不胜其烦,如今竟有一位号称天师的狂妄之徒不请自来,可想而知崔浩心情如何。

进了院子,寇谦之便高谈阔论,为加强效果竟卖弄起了法术伎俩,以求打动崔浩。

这种忽悠俗人的把戏怎会瞒得过聪明绝顶的崔浩?终于,崔浩忍无可忍,毫不客气的打断了寇谦之,并当场拆穿了天师的表演。

在历史记载中,崔浩本来绝不包容黄老之说,但这一次却是个意外。

寇谦之走后,崔浩拿起《神中录图新经》翻看,突然眼前一亮,兴奋的拿起书跑进厨房——显然,经书之中炼丹补缺、养生的配方,定然给了崔浩特别的启发。

无意插柳柳成荫,崔浩竟然在道教的养生之道书籍中发现了美食学问!尝到了甜头的崔浩马上派仆人专门把寇谦之请了回来。

魏书记载:崔浩竟然放下侯爷的架子,不惜自降身份拜寇谦之为师。不同领域的两位大师竟然成为莫逆之交,闲居在家的崔浩一下心情大变,他似乎发觉了自己的复出之路近在眼前。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