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一场战争引发一场惊天意外,两度王位更替改写华夏历史

时间:2021-11-18 21:07:03编辑:佚名

一场战争引发一场惊天意外,两度王位更替改写华夏历史公元前310年,秦国的伟大领袖、秦国事业的第二任接力手——秦惠王同志因病去世,与世长辞。孔武有力的秦武王赢荡成为第三代领导人。从秦武王的谥号就可知道他是个好斗分子,他性格暴躁、思维直线条、不喜欢拐弯抹角,推崇个人战斗能力,典型的武夫性格。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老爹用过的,总要换掉才好,才喜庆,秦武王上台好,对很多惠文王时代的策略重臣怎么看都有些不爽的感觉,尤其是对张仪和他的外交政策。

我们前面说过秦武王是个直肠子,准确说是个武夫缺心眼,对于张仪外交设计中的所彰显的匠心独运和良苦用心十分不以为然,信奉武力之上,唯有刀拉动秦国的铁犁,而当时在秦国认同这种想法的新兵蛋子和军官人数也不少,加上个人恩怨,搞得张仪十分惧怕,深怕死在秦国,于是就开动脑经,想办法开溜了。

张仪揣测秦武王的内心,忽悠秦武王攻打韩国,自己也找个外交辅助武力的理由,拿着秦武王的命令,离开秦国,来到魏国。

张仪刚来到魏国,就遇到齐国发兵攻打魏国。魏哀王害怕了,只得跑到张仪面前求救,张仪一边安抚魏哀王,一边派亲信冯喜到楚国,在楚国找到一个辩手冒充楚国使臣去齐国。听起来绕吧,我也绕,但是这样的目的很简单,必须第三方去劝说期望才有用,如果直接派魏国使臣过去,再好的计谋,齐王也不会中计。

最终使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分析厉害,让齐王意识到继续攻打魏国会被秦国背后插刀的危险,于是下令撤兵。

而张仪也借此找了个理由,在魏国住下来,本着帮助秦国监控魏国的名义,一直活到死去,也算安度晚年。

张仪是走了,可是各国之间攻伐仍将继续。

秦武王自以为扫清障碍了,开始奉行赤裸裸的军国主义,秦国虽然经过孝公,惠文王两代人的努力,荷包鼓起来了一点,但是在秦武王时期,与六国的实力对比来看,秦国在当时还真没有资格说可以横行霸道的地步。秦武王的横冲直闯为秦国取得了一些军事胜利,但在外交上一塌糊涂,不仅把魏韩两个小弟逼到了齐国的怀抱,更为之后的一次大败埋下祸根。

之后秦武王攻打韩国,经过一番外交和战场上的博弈之后,韩国的宜阳到底还是被秦武王啃了下来。韩国宣布投降,周天子也诚惶诚恐地向秦国敞开了大门。秦武王无比兴奋,梦寐以求的周鼎终于得到了。九鼎的含义非同小可,在天象征九天,在地象征九州,在人象征着周朝君权神授的统治,因此在当时天下人的心目中“九鼎在,周朝在,九鼎亡,周朝亡”以至于各大国的统治者认为只有拥有了九鼎,才能心安理得地统治天下。

这九鼎光看多没意思,精力过剩的秦武王又想出了一个新的玩法〔又名∶花样作死〕——举大鼎,于是秦武王就在周天子的殿阁之上,和他的日常摔跤陪练——任鄙、乌获、孟说开始比举大鼎。

第一个出场的孟说,做完热身运动,于是拿起最小的一个鼎举了起来,为了谄媚讨好,这位孟影帝,故意装的很艰难的样子,点燃了秦武王好斗的心里,于是秦武王特地去举最重的一只,结果玩大发了!只听咔嚓一声。秦武王身子突然倾斜,大鼎从空中跌落下来,秦武王也同时倒地,屁股朝天,四肢抽动,这情景把周围的人吓得面如土色,不知所措。原来大鼎的重量超过了秦武王身体的承受能力,秦武王折腾几下,便不再动弹,众人这才抖胆上前,去翻转武王的身体,这一动不要紧,看到秦武王的面容,所有人被吓得要死,原来秦武王的眼球被强大的压力挤出眼眶外鲜血顺着七窍流出,简直吓尿了。

惠文王没死多久,武王也花样作死,秦国陷入了夺位之争,最后赢则,也就是赢稷登上王位,史称秦昭襄王,不仅成为历史上在位时间仅次于康熙,乾隆的人,也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如果秦武王不死,秦昭襄王会有屌丝逆袭的机会吗,秦武王这鼠目寸光的武夫如果没死,秦国的事业即使不会戛然而止,但也会发生极大的转变,这鼎压死了一个秦王,却冥冥之中要成就昭襄王改变历史,这是否就是天意呢?也只能为那个象征九五之尊的大鼎了。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