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红色革命城市——毕节

时间:2020-05-15 11:49:45编辑:文二

红色革命城市毕节简介

毕节,贵州省下辖地级市,位于贵州西北部,贵州金三角之一,乌蒙山腹地,川、滇、黔之锁钥,扼滇楚之咽喉,控巴蜀之门户,长江珠江之屏障。

红色革命城市毕节_毕节有哪些红色景点

西邻云南,北接四川,是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历史文化灿烂、资源富集、神奇秀美、三省通衢、红星闪耀的地方。

毕节是三省红都,长江以南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厚重历史文化,在全国都具有唯一性。


毕节红色革命历史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三省,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日本侵略、民族危亡的危急关头,国民党当局却采取消极抵抗、积极反共的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有良知的中国人无不为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生存忧心忡忡。

1933年,出生于毕节的热血青年林青和缪正元,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英租界巡捕逮捕入狱一年多后,适逢庆祝英王登基“特赦”提前出狱。

这时的林青已在狱中经狱友、地下党员吴亮平介绍入党。林青、缪正元出狱后,面对上海内外敌人严密统治的一片白色恐怖,找不到组织,难以进行工作,经反复密商后,决定回毕节开展革命活动。

1933年秋,林青和缪正元经长途跋涉回到家乡毕节,很快与毕节县立中学青年教师秦天真取得联系。

秦天真是个满怀革命抱负的青年,在贵阳读书期间就已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骨干。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追求进步和光明,曾邀约几个同学找一位张姓朋友带武装投奔湘西贺龙部队,但中途被告知张姓朋友的队伍已拖垮,只好回毕节当中学教师,利用在学校任教的有利条件,组织本地爱国青年和学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林青和缪正元的到来,使三个儿时的伙伴再次聚到一起,三个青年救国救民的崇高向往一拍即合,革命活动随即开展起来。

红色革命城市毕节_毕节有哪些红色景点

为了便于开展活动,他们在年轻的共产党人林青的领导下,针对青年师生喜爱文艺的特点,成立了“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以下简称“草原社”),以初创的毕节县立中学教师为骨干,以毕节县立女子小学(今毕节二小)为基地,以文艺研究、话剧演出、歌咏、绘画等为活动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广泛发动群众,推动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开展。

从此,《草原之歌》(毕节县立中学校歌)、《国际歌》《马赛曲》《伏尔加河船夫曲》《大路歌》等一首首革命歌曲唱响毕节山城。

由于毕节县立中学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和草原社成员的积极努力,仅一个多月时间,毕节县立中学和私立弘毅中学就教唱了几十首革命歌曲。

1944年,贵州大学教授葛天回受聘出任私立弘毅中学校长以后,组建了弘毅话剧团,自任团长,又同朱桐仙等教师一起,指导初中生组建“娃娃剧团”,经常排演话剧。

到1948年年间,弘毅话剧团演出了不少话剧,其中有外国话剧,如莎士比亚的著名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果戈里的揭露沙皇俄国官僚腐败的著名讽刺喜剧《钦差大臣》;也有中国话剧,如曹禺的代表剧作、反映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社会生活图景的四幕话剧《日出》。

私立弘毅中学的教师还自己创作话剧,《铁血将军》就是国文教师朱桐仙的剧作,该剧讴歌抗日将领,由弘毅话剧团演出,受到很高评价。毕节县立中学也在1947年演出陈白尘的三幕五场政治讽刺喜剧《升官图》。

一首首革命歌曲,一出出进步话剧,受到了社会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唤醒了迷茫与彷徨中的山城民众。草原社在教唱革命歌曲和演出进步话剧的同时,还书写了上千幅“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誓死不当亡国奴!”等标语,一次又一次地贴满毕节山城的大街小巷。

一时间,整个黔西北重镇毕节,从学校到街道,从城镇到农村,反蒋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革命烈火越烧越旺,且风驰电掣般地蔓延到黔西北各县,传播到云南的镇雄、昭通和四川的叙永、泸州等地。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