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他是大明第一首辅,让明朝一度拥有中兴的可能,却为何身败名裂?

时间:2022-10-22 10:44:02编辑:佚名

中国明史协会的吴晗先生曾说:“读懂万历一朝的历史,就读懂了整个明朝的历史。读懂了张居正,就读懂了万历皇帝。”

后人提到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除了对其荒芜国事数十年不上朝感到昏庸堕落以外,也免不了对他童年乃至青年时的处境发出一声悲叹。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他上有母亲李贵妃的管教,下有首辅张居正的威胁。他被两人夹在中间,一切行为举止都要受到两人的监视和指导,稍有不慎,张居正就以帝师身份对其大加训斥。而李贵妃更甚,数次跑到太庙,祷告先祖说万历不肖,请求废帝另立。这些朱翊钧感同身受,却无力改变,只能一点一点放任自然,甚至麻木自己。他所有的行动都要由李贵妃和张居正来制定,完全像是一个由程序代码操控的机器人,以至于他可能到死也没弄明白自己这个皇帝是为谁而做的,自己到底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意志。

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童年到底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渡过的呢?他的生母李贵妃和万历首辅张居正到底有没有世人讹传的隐秘关系呢?这一切在张居正死后都对万历往后的帝王生涯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些问题,千丝万缕,关系极为复杂,却又至关重要。他是大明第一首辅,让明朝一度拥有中兴的可能,却为何身败名裂?

1、这个世界充满谣言

我们似乎都生活在一个充满谣言的世界里。不管什么事情,不管什么背景,“谣言”这种东西仿佛都能水滴石穿,有着超乎寻常的“意志力”,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黑心宰相卧龙床”一事,却也不是空穴来风。我们知道万历十岁登基,这期间他自然还不能亲政,政令的制定和处理自然就交给了李贵妃(此时已是太后)和张居正了。李贵妃是女性,名义上不能干政,只能垂帘听政。但实际上,“国家大事皆决与太后与张居正”。这几乎成了朝野上下的公认了。因为政令虽由皇帝,也就是朱翊钧下达,但他没有亲政之时也就只有盖个章的权力而已。政令的内容都是张居正和太后制定的。于是“张居正勾结太后”,“挟天子以令百官”,“黑心宰相卧龙床”等等关于张居正与李贵妃的谣言就都全出来。朱翊钧虽身在深宫,但也不会听不到一点儿消息。假使他听到了这样的消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谣言终归是谣言。即使是当时跟张居正或者是跟李太后关系很亲密的人,恐怕也说不清他俩的关系究竟暧昧到何处。我们不妨来看一些万历皇帝从登基到亲政时这段时期的大明朝的政治运行轨迹。他是大明第一首辅,让明朝一度拥有中兴的可能,却为何身败名裂?

2、新皇登基的第一把火,有什么玄机?

隆庆六年(1572年)5月25日上午,朱翊钧的登基大典刚刚完毕时,他就下了一道中旨:免孟冲司礼监掌印之职,由总管太监冯保接任。

那么问题来了,何为中旨呢?

我们先来看看明朝圣旨颁发有什么特点。

明朝圣旨的颁布与实施,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明初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改为内阁制。内阁的成员往往都是由皇帝钦命的博学多才的大学士。这些大学士的任务就是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以及帮助皇帝批阅部分各地官员呈送的奏章,帮助皇帝拟定由皇帝亲自思考决定下来的需要发布的政令。从职责上看,这些大学士,也叫内阁辅臣,是没有实权的。他们的工作只是协助皇帝处理繁浩的日常文件,并没有制定政令或者修改政令的权力。但实际情况往往却不是这样,甚至恰恰相反。大凡朝臣呈给皇上的奏疏,需要给予回复的,先交皇上读过,然后再转至内阁。阁臣提出批复的建议,另抄在一张纸上,是为批黄,亦叫拟旨。批黄送呈大内司礼监。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再根据皇上的意见抄录成文,是为批。这种批有的完全照抄内阁的拟旨,有的略加改动。如果皇上不同意内阁的拟旨,就发回内阁重拟。有时候,为了一道批复,奏疏会在内阁与司礼监之间来回游行好多次,以期最后达到统一。

但是这种情况往往就会带来这种现象:如果遇到一个精力旺盛,而且十分勤政的皇帝,譬如本朝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那么这样的皇帝是一定会把所有的奏章都看个遍的,阁臣的建议以及处理的资料皇帝也会第一手掌握,那么这样的话大权肯定就牢牢掌握在了皇帝手里,因为什么事他都知道,阁臣也不可能有机会凭自己的意见来批阅奏章。但是如果遇到个贪图享乐的皇帝,譬如本朝的万历,那么众多的奏章他一个人肯定看不过来,甚至一本都不想看。这样的话他就要把他批阅奏章的权力交给这些阁臣,让他们来代替自己处理这些国家事务。奏章是什么概念?权力的心脏啊。给了阁臣批阅权就等于是说把权力的核心都交给了内阁的这些大臣。当初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就是为了防止相权威胁到皇权,可是这种内阁制度的弊端就是让这些阁臣的权力跟丞相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于是自成祖以后,这些内阁大臣的权力就越来越大,大到即使皇帝亲自颁发政令,也要经内阁审批,同意之后,才能实施。那么皇帝想不通过内阁就颁发圣旨,怎么样才能办到呢?

这就是中旨。皇帝规定内阁权力之外的中旨不受内阁约束, 可直接以皇帝的命令下达。万历皇帝才刚刚登基就下了一到中旨,可谓“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他是大明第一首辅,让明朝一度拥有中兴的可能,却为何身败名裂?

3、宫内李贵妃,宫外张居正

但是,此时的万历皇帝才十岁,他懂得怎样运用自己的权力吗?他换掉孟冲司提拔了冯保,这里面有他的思想意志吗?

冯保这个大太监,可以说是除了万历的母亲李贵妃和他的老师张居正以外,跟他最亲,对他最好的人了。万历婴儿时期,冯保像亲生母亲一样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他。儿童时期被张居正罚背书,打手心,事后也只有冯保安慰他,跪在地上给他当马骑,膝盖都磨出血......我们自然可以理解十岁的万历皇帝当然非常喜欢冯保这个唯一的玩伴。但十岁的他有那个心机去给冯保升官吗?

很显然,这道中旨虽然是以万历皇帝的名义下的,但却不是万历皇帝的意思。这道圣旨的起草者,正是他的母亲李贵妃。

孟冲司也算是一个权奸。他在朝外勾结当时的首辅高拱,有意打压李贵妃的气焰。高拱知道了这件事,立刻意识到这件事的危险性。因为冯保是张居正一派的党羽,一直和自己是宿敌。据说,当传旨太监读罢圣谕,高拱一怒之下,将黄绫圣旨掼到地上。传旨太监吓得脸色都变了,咕哝一句:“这可是圣旨啊!”高拱厉声斥道:“什么圣旨,10岁孩子懂得什么,还不是你们这帮太监鼓捣出来的,迟早要把你们都赶走!”传旨太监跑回大内,立即将高拱的态度禀报给冯保。冯保又赶紧来到乾清宫,向李贵妃和新皇上作了回奏。冯保添油加醋,将“10岁孩子懂得什么”改成“10岁孩子如何当皇帝”!这件事不一定是真,但至少说明了李贵妃张居正一派已经开始蓄意打压首辅高拱的势力了。

紧接着,万历再传中旨,勒令高拱致仕,驱逐出北京。一代权相高拱就此退出大明政坛。

对于高拱的驱逐,万历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是不能有这样的政治动机的。这里面的因果,关系到了张居正与高拱的世仇。而且对高拱势力的打击,宫内李贵妃,宫外张居正,还有中间坐在龙椅上的“皇帝”,这三者可谓缺一不可。宫内主要是以孟冲司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必须予以铲除,否则内阁的行政必然会受到掣肘,这一点当然就交给了李贵妃一手扶持起来的冯保。张居正身为帝师,又有李贵妃撑腰,朝野上自然一呼百应。而万历皇帝朱翊钧,他仅仅代表者一个下达命令的“符号”。这个“符号”是很难当的。张居正做的好,给政府带来了政绩,人们往往加之于内阁的苦心孤诣。张居正万一做的不好,政府一片糟糕,也只能说明皇帝不英明,对国事不上心。他是大明第一首辅,让明朝一度拥有中兴的可能,却为何身败名裂?

4、世间再无张居正

万历十年(1582年),万历首辅张居正去世。到此为止,万历皇帝被张居正“囚禁”了十年。这十年里,他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虽说没有亲政,处理过政事,但是文章辞赋,圣人之言,治国之道,他学的通天彻地。这一年,他20岁,还是很年轻,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他解放了,他终于可以亲政了,而且这个年龄刚刚好,不早也不晚。

但是,他却把自己永远地困在了深宫,再也出不来了。

如果说张居正“囚禁”的是他的身体,目的是让他拥有更高尚的思想,那么张居正死后的38年里,他解放了他的身体,却永永远远“囚禁”了他的思想。

万历初年,纵然有人告诉朱翊钧李贵妃与张居正的关系极不正常,纵然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欣赏在他面前几乎不加掩饰,纵然李贵妃无论国事上的谋划还是对朱翊钧的教育都对张居正言听计从,他仍然不会觉得这里边有什么不对,或者自己的母亲和老师张居正会做错。可是当张居正死了,当他彻彻底底不能够再左右万历的时候,不能够在训斥他的时候,他一旦听到关于自己崇拜一生,言听计从一生的老师的不好的消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张居正从小告诉自己生活要简朴,并且自己亲自作为榜样,可是却有官员告发张居正生前住豪宅,挥霍无度。他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与张居正有苟且之事,可却又不断有官员告发张居正生活糜烂,好色成性。这些都是为什么呢?他该去问谁呢?谁又能给他一个答案呢?

毕竟,世间已无张居正。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