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死于官场内斗的帝国支柱,他死之后明朝北疆门户顿开

时间:2023-04-22 04:25:04编辑:佚名

在明朝末年有这样一位将领,他因剿匪战功卓著,屡屡以少胜多,官至宣大总督,殉国那年更是被崇祯皇帝任命督天下兵马,第三次赐尚方剑。可惜在抗击清军的战斗中,处处被北京城中的“自己人”掣肘,几次被迫分兵,自己孤军奋战,最后拼死疆场!这个人就是卢象升,一个堪与洪承畴、孙传庭起名的帝国支柱。可惜至今关于他的史料太少,知道他的事迹的人似乎也不多。

死于官场内斗的帝国支柱,他死之后明朝北疆门户顿开

一、进京勤王初露锋芒,镇压流寇堪称帝国双璧

公元1629年,年轻的朱由检刚刚做了一年皇帝,北方的皇太极就不请自来,借道蒙古草原突进长城以内。清军一路越过明朝的层层重镇,直逼北京城下。此时在河北大名担任知府的卢象升自己募集了一万多人进京勤王,在此之前,卢象升除了殿试中成绩优异、人长得又特帅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此次这支不请自来的大名府勤王民军引起了崇祯皇帝的注意。再次之后的一年间卢象升几次超迁,第二年,卢象升任右参政,整顿了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兵备,训练出了一支战斗力颇强的天雄军,然后在河北、山西一带打得各部流寇蜂拥难逃。

1635年5月,卢象升巡抚湖广,正式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同年8月崇祯任命卢象升全权节制东南事务,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等处军务,与总督西北地区军务的洪承畴遥相呼应。深受皇恩而感激涕零的卢象升不竭余力的尽剿他辖区中的各路流寇,包括第一代“闯王”高迎祥、闯塌天、张献忠在内的一大批老资格的流寇也被他打得一败再败;同年在滁州城外一举斩杀流寇大头目摇天动。卢象升带兵从来没有明朝官员固有的那种官老爷作风,一直与士兵同吃同住,在追击流寇的行动中军中断粮,卢象升并没有选择开小灶,而是同将士们一起忍饥挨饿。1636年,就在卢象升、洪承畴等人经过不懈努力几乎就要全歼流寇时,清军再次叩关,心急火燎的崇祯皇帝命令各路明军立刻进京勤王,两年的辛苦最后前功尽弃。明军撤退以后,各地的流寇重新死灰复燃。

死于官场内斗的帝国支柱,他死之后明朝北疆门户顿开

二、清军大举入侵,起复之后却被处处掣肘

崇祯11年,卢象升因父亲去世正在家中守孝。清军以前所未有的攻势大举入侵,奉旨夺情起复的卢象升身穿麻衣草鞋便匆忙进京,进京之后,卢象升向皇帝分析清军以后的动向以及今后的应对之策,但卢象升一意主战集中兵力与清军决战,而当时朝中说话分量很重杨嗣昌却主张与清军私下议和,二人发生激烈的争论最后不欢而散。

回到驻地的卢象升,命令各营挑选精壮士兵于10月15日夜晚分兵袭击清军。同时下达了那道十分悲壮的命令——“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斩。”此时的卢象升虽然在名义上可以提督天下兵马,但实际上他只有两万从各地临时拼凑起来的疲兵而已。为了限制卢象升的军事行动,杨嗣昌有让兵部侍郎陈新甲从卢象升的部队中抽出了15000人调往他处,并且没有为剩余部队配发充足的粮草。

死于官场内斗的帝国支柱,他死之后明朝北疆门户顿开

三、友军袖手坐观战斗,为国尽忠满门英烈

崇祯11年12月11日,卢象升率领剩余的5000人在贾庄与清军主力遭遇,立刻被大股清军包围。此时,监军太监高起潜带领的关宁骑兵主力驻扎在距离贾庄不足50里的鸡泽,但是他没有任何的动作,坐视卢象升被清军合围。卢象升的部队在坚持了一天以后再也支撑不住了,第二天清军再次发起进攻,这场战斗从天刚亮一直一直持续到下午太阳偏西。仅存的几十名明军保护着卢象升突围,被清军认出后,立刻遭到清军的围堵。卢象升亲自纵马冲突,先后斩杀了十几名清军,但自己也身中四箭三刀,在大声疾呼:“关羽断头,马援裹革,在此时矣”后,从坐骑上坠落殉国,时年39岁。一同殉国的还有他的老仆人杨陆凯,卢象升阵亡以后,杨陆凯生怕主人的遗体被清军毁坏,自己趴在卢象升身上保护躯体,身中二十四箭,血尽而亡。

此处不远的高起潜听说卢象升兵败殉国、全军覆没以后,立刻带领部队撤回北京,还美其名曰拱卫京师。卢象升之前的下属杨廷麟最后在战场上找到了他的遗体,此时的卢象升头戴白网巾、铠甲之下仍然穿着来时的麻衣孝服。顺德知府于颍将此情况上奏北京,杨嗣昌为了洗清自己的失误,故意将此事拖延阻挠,直至80之后卢象升才被收殓下葬。崇祯12年,卢象升的妻子王氏为其请求朝廷抚恤和追封,被立刻驳回;崇祯13年,卢象升的两个弟弟卢象晋、卢象观再请请求追封,仍然没有任何回音。直到崇祯14年,杨嗣昌镇压李自成失败后,北京的官场里才有人重新提起此事,最后追赠卢象升为太子少师、兵部尚书。1644年,清军入关以后,卢象晋在绝望中出家为僧,卢象观、卢象同相继为国尽忠,卢家赴难者多达百人,堪称满门忠烈

死于官场内斗的帝国支柱,他死之后明朝北疆门户顿开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