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古汉语是有标点符号的

时间:2020-05-23 14:46:42编辑:文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始终以强大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光辉灿烂,世界唯一。

中国古代有没有标点符号_文言文有没有标点符号_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

中华文明璀璨的明珠——汉字,历经甲骨→金→篆→隶→楷→行,称为“汉字七体”,流传5000余年。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上古时期文字体系中唯一的传承至今者。


拥有如此辉煌历史的汉语,标点符号竟移植于印欧语系,不得不说是一种缺憾,古汉语真的没有标点符号吗?

事实上,古汉语使用标点符号的历史也同样悠久灿烂。

地下文献的不断出土,慢慢掀开了古汉语标点符号的神秘面纱:早在1900年以前的甲骨文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标点符号的使用,且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遥遥领先于印欧语系。只是后来神秘消失,只留下句读(音:句逗,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本文学习借鉴了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刊发的《出土文献所见古汉语标点符号探讨》一文,旨在通过本文让大家更多了解古汉语的辉煌,看看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标点符号。


一、段落号

段落号,在殷墟甲骨文中,是以横线“、▍”作标识的,偶尔以横直线“┗”或曲线“∫”分隔。甲骨文多是记述占卜的一些文字,一般说来,肩胛骨上的卜辞以直线分段,肋骨上的卜辞以横线分段,龟甲上的卜辞分段则横线直线兼用。这种区分段落的方式仍处于初始阶段,并非都有这种标识,特别是西周铜器上的铭文更为罕见。

春秋战国以后,段落号发展成多种形式,如“、、、、”等,虽形态各异,但功能相同。段落号的消亡应该在魏晋时期,我们见到的魏晋碑刻文字,以空格分段,也就是现在的“自然段”。

二、句号

句号,“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见于出土文献的有 “ ` つ ' ” 等几种类型,早期的句号形式为横划,与段落号相去不远,后简略为顿点。

中国古代有没有标点符号_文言文有没有标点符号_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

盟书:又称载书,是古时为了某些重要事件举行集会,制定共同遵守的公约,并对天立誓,表明谁也不能违反天命,否则便会受到严惩。参加盟誓者要在祭祀坑边杀牲取血,用毛笔蘸血,把结盟的誓言写在玉片或石片上,这就是所谓的盟书,然后再把盟书放在用作祭祀的牛、马、羊身上,埋藏在地下。

三、读(逗、顿)号

读号,“……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谓之读。今秘书省校书式,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点于字之中间”。读有三种写法:“”,早期的读号与句号一样,一般在字的下方;“、 ”,形状象现在的顿号,一般在字的右侧;“/”,就是横划的变化。

例:有的读号形状作用相当于今日之顿号,山东临沂出土的银雀山汉简出现过“、 ”。

四、重文号(重叠号)

重文号,是汉语中最古老而又最有生命力的标点符号之一。自殷商至隋唐,重文号的形式、功能均没有改变,写作“=”,表示单字或多音节词组(或句子)的重复。使用重文号可免却书写之烦,直到今天的人们私底下仍有使用重文号的,不过形态改变而已。

例:“诸候之子称公=子=,不得玺,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不得祖诸侯”(见于《武威汉简·甲本服传》),应读为:“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玺,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诸侯”。

汉简:两汉时代遗留下来的简牍。1959年,在武威磨嘴子墓群6号汉墓中发现了469枚27298字的仪礼简。这批汉简绝大部分是木简,这样完整的《仪礼》简,是出土汉简中空前的发现。

五、合书号

合书号,一是两个字共用偏旁、笔面,互相依存;二是两个或以上的单字书写时靠在一起,只占一个字的空间。合书的现象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出现了,甚至有三字、四字合书的,不过甲骨文中还不见合书号。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合书现象渐见复杂,合书号便应运而生了,写作“=”,以作标识。

六、专名号

专名号,用于文字下面,标示出专有名词。古汉语的专名号作“=”,用于文字下面(或偏右、偏左)多用于标示人名,也有标示地名的。

中国古代有没有标点符号_文言文有没有标点符号_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

七、钩倒号

钩倒号,是用以钩校次序颠倒的文字的符号。在古汉语中,它是不可或缺的的标点符号。甲骨文中已有钩倒号的维形,铜器储文中所见的钩倒号作“∫”,位置通常处于须调整次序的文字旁。

八、阙文号

阙文号,又称为“示亡号”,写作“”,表示缺一字,“”中加“/”表示所缺字数不祥。古人整理出土文献,对脱漏残缺而又不能校补的文字,均以此表示。阙文号有时以“阙”字代替,如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说文解字》,文中许多地方便有“阙”字。

除了这些,历史上还曾经出现过形如小圈的“着重号”,如长方框的“书名号”等。


汉代以后,古汉语的标点符号为何逐步消失?笔者大胆猜测:

一是蔡伦未改进造纸术之前,书写材料紧缺,价格昂贵,不用标点符号能节省开支;

二是改进造纸术以后,纸的价格便宜,有力促进了书法的发展,而书法讲究空白的处理和书画印合一,标点符号影响书法的整体布局;

三是古汉语语法日益严谨,句首句末语气助词的出现,致标点符号逐步向文字化转变,标点符号的存在也就慢慢地失去了意义,逐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