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侵略性?古代人骨子里就自带

时间:2023-06-23 02:46:01编辑:佚名

古代中国人有没有侵略性?当然有,不然,怎么从开始时只占河南一小块地方,也就是一二十万平方公里吧,扩张为九百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国?但是,为什么感觉上,我们没有侵略性呢?这个,还是得从中国的地形说起。

侵略性?古代人骨子里就自带说到中国地形,就要说到对国土的规划,而对国土的规划,始于周朝。之前的商朝,属于自由开放的风格,没有严格的规划。商人是游牧民族,擅长牧业与经商,与周人截然不同。商朝是一个松散的同盟,加盟国自由度很大,很有意思的是,商代时期,黄河流域河南一带是亚热带气候,到处是丛林与沼泽,有不少大象、野牛与犀牛,河南的简称“豫”,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的意思。后来河南的出土文物中,有大量的象牙和犀牛角,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关于中国古代气候的变化情况,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商代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气候上,从潮湿渐渐向干冷转变,河南变为温带气候,变得适于农耕了,黄河以南的亚热带,退到了长江以南。整个黄河中段,即河南、陕西一带,都成为适于农耕的土地,周人是农业民族,趁势崛起,实力渐渐壮大,后来,已经羽翼丰满的周人,利用商朝主力部队在东方与东夷血战之机,趁虚而入,一举推翻了商朝,取而代之,建立了周朝。周朝的风格与商朝完全不同,出于农业民族的严谨,周人详细地规划了国土。周朝也是同盟,但不是商朝那样的松散的同盟,而是组织严密的同盟。

周朝的设计,以两个关中为核心,向外形成同心圆,诸侯国位于关外,环绕着核心的王室。这个同心圆向外无限扩展,因此,理论上,关外的诸侯国可以无限扩张。

两个关中,为何在长安建都的朝代多,在洛阳建都的朝代少呢?这是因为,虽然设计了同心圆体系,但也要受实际地形的制约,实际地形是有变化的,实际地形是,王室位于两个关中,背后是西方荒凉地带,后顾无忧,正面则面对关外的东方诸侯,监视并统治,东方诸侯可以在关外尽情扩张,直到大海,而王室的两个关中,则形成了“内城”与“外城”的关系,陕西的关中是“内城”,河南的关中是“外城”,皇室当然应该位于“内城”了,因此,在长安建都的朝代多于在洛阳建都的朝代,仅有的两个在洛阳建都的正统王朝,东周东汉,东周是因为周平王篡位,他不愿意待在故都镐京,于是迁都洛阳,东汉则是因为刘秀起自南阳,对河南更为熟悉,除了这两个朝代,其他的大部分朝代,如隋唐,则一定长安是首都,洛阳是东都。

而大一统的专制帝国秦朝的国土规划则又有不同,秦朝的国土规划是封闭的,长城即皇帝家的院墙,长城以内即皇帝家的院子,院子以外的事,不管,院子里面,则全部得听皇帝的,这是大一统的秦朝与联邦性质的周朝的不同之处。

这里顺带说一说东周的周平王,其父周幽王,以在骊山“烽火戏诸侯”著称,其实,根本不存在“烽火戏诸侯”,这是后来编造出来的。周朝八百年,其中,前三百年,按照周公等人的设计,井然有序,后五百年,则是礼乐崩坏的春秋战国,其始作俑者,就是杀害父兄谋朝篡位的周平王宜咎。

“烽火戏诸侯”的女主角是褒姒,还有她与周幽王的儿子伯服,这个编造的故事说,无道昏君周幽王,宠爱褒姒及伯服母子,因此,夺其“长子”宜咎的太子之位,又在骊山烽火戏诸侯,所以被推翻了。这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其实,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褒姒的儿子伯服才是长子,因为中国古代起名字是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起的,名字里有伯的,肯定是老大,而从宜咎的名字来看,他显然不怎么招父王喜欢,因此,篡位的不是别人,正是周平王宜咎。

还有,如果真在骊山上放烽火的话,远在山西、河南的诸侯们,是根本看不见的。有读者可能会说,不对,骊山上明明有烽火台遗址,答案是,与捉蒋亭一样,都是后来修建的。在历史上,烽火台真正发挥作用,是在秦朝修建长城以后。只有长城上连成一线的很多烽火台,才能起到接力报警的作用。

因此,事实是,宜咎及其外祖父申国诸侯,为夺太子伯服之位,引来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首都镐京,杀害父兄,宜咎篡位,成为周王,然后迁都洛阳,周朝开始了后五百年的历史。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王都可以篡位,那么诸侯也就纷纷开始篡位兼并,并且开始不再尊敬周王,周王室渐渐衰落,于是,周朝开始了孔子所说的“礼乐崩坏”,周朝前三百年的有序统治不复存在,这后五百年的战乱,也就是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互相兼并,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最终的结果是,秦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兼并了所有国家,建立了大一统的专制帝国秦朝。

乱臣贼子周平王,给他老爹的谥号是“幽”,于是历史上有了周幽王。幽,即昏暗的意思,正常儿子,哪有给老爹起名叫“昏君”的?周平王的老爹一直不喜欢他,给他起的名字叫“宜咎”,其意思是,“应该受到指责”,周平王不受老爹喜欢,一直怀恨在心,把老爹推翻以后,给他起名叫昏君,以示报复,周平王的意思是,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还是我们的,谁怕谁?

起名字的事情姑且不论,但是,周平王谋朝篡位,引发了中国五百年的混乱,这是不争的事实。周平王宜咎,引外族入侵,推翻中央政府,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汉奸,当然,这只是比喻,当时只有华夏族,还没有汉族。汉族得名于汉朝,汉朝得名于汉中,汉中得名于汉水。刘邦最初封于汉中,封为汉王,因而建立的朝代称为汉朝,华夏族也随之成为汉族。

现在说说民族侵略性的问题,事实上,人类的特性是一样的,根本不存在所谓东西方的差别,之所以感觉中国人没有侵略性,实际上是因为,由于地形关系,建都于两个关中的正统朝代,历来是面向东方的,所以,中国人全力经营的,就只能是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再往东,就是大海,因此,中国与中亚、欧洲的关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是背对背的关系,不像西方国家那样互相交叉,频繁争战。面向东方的中国,不会对身后和两侧的荒凉地带感兴趣,毫无疑问肯定是集中精力于正面的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农业产粮区,于是,产生了中国人没有侵略性的感觉,实际上,我们的侵略性并不比谁少。

北方游牧民族也是一样的,他们背对荒凉的北方,面向繁华的南方,拼命向富庶的中原推进,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而汉人政权,则对北方只是防御,或者时不时地征讨一下,但并不想真正地去统治大漠南北的荒凉之地,原因也差不多一样,因为那些地方太荒了,没有啥经济价值,得到了也没啥好处,因此没人愿意去,这是亚洲东部的地形造成的。所以,所谓中国人没有侵略性,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汉朝军队可以远征漠北,马踏匈奴,其侵略扩张的实力非常强大,但却从未有过任何想统治大漠南北的想法,只是杀过去镇压一下,就回撤了,根本原因,就是那里没有经济价值。

人类的共性是一样的,有经济价值的地方,肯定去,能打到粮食的事,肯定做,否则,没兴趣,免谈。古今中外,都是一样,政权如此,个人也是如此,因为人性是一样的,没有经济,什么也玩不转,经济是一切的基础。

东北就是个例子,在历史上,东北都是渔猎民族,没有汉人,与汉族政权不搭界,可现在呢,东北几乎百分之百是汉人,以前的少数民族,早已融合在汉族的汪洋大海之中了,为什么呢?因为东北有肥得流油的黑土地,能产粮食,所以汉人大量涌入。有经济利益的地方,汉人扩张的脚步,是谁也挡不住的,这与世界其他民族,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任何分别。

啰嗦了那么多,主要意思是,并不存在所谓东方与西方的差异,所谓特殊国情,其实是一个误导,再接下来,结论呼之欲出,各位自己慢慢琢磨吧。

补充一点,在唐末五代以前,包括周汉唐,中国为东西格局,即,西为两个关中,即“内城外城”,东为关外,整个来说,是关中与关外的体系,这样的布局是非常严整的,可保长治久安;而到了唐末五代以后,因为关中水系被破坏大半,中国的首都不得不东移至关外,因此东西格局不复存在,以前的关外成为主要地区,演变为南北格局。首都移到关外之后,以前的关中,渐渐落后野蛮,被摈弃出局,整整一千年,不在中国的主要地区之内,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由于东部的大批工业、科研、教育力量的西迁,关中才重获新生。具体说到南北格局下的古代中国,因为皇室没有了“内城外城”的保护,整个格局已经混乱,因此屡屡被北方民族入侵,推翻,并且建立了几个北方民族的朝代。

到了现代,由于交通运输的发达,包括航空、航海、铁路、公路,世界各地已经连成一片,地形早已不再重要,任你是高山大海,也变作通途,不过,追溯历史,对于了解中华民族过去、现在乃至今后的的历史走向,了解很多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而找到解决方案,还是大有帮助的。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