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阿拉善奇石的传奇故事

时间:2023-06-24 21:23:02编辑:佚名

阿拉善奇石的传奇故事

阿拉善奇石的传奇故事

形似雄鸡的阿拉善葡萄玛瑙

阿拉善奇石的传奇故事

温婉细腻的巴林玉雕作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巴林石和阿拉善奇石风靡世界之前,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块石头也会成为一种传奇,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员和推动元素之一。当奇迹发生后,人们的眼前为之一亮,看似没有生命的石头,也能成为人们活着的本钱,成为地区发展的亮丽文化名片。

内蒙古是文化资源的富矿,各类文化遗产、民俗、歌舞等等,都是炙手可热的文化资源优势。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产业优势,是已经探讨和实践了多年的话题。现在,我们就带着各位读者,去看看内蒙古奇石文化产业发展的故事。或许,这些故事可以给我们更多文化产业发展的启迪。

草原奇石

巧夺天工的“石头世界”,令人震撼,这些造型各异、惟妙惟肖的“石头”,是生活,又是传奇,是艺术,又是现实,也难怪有那么多人衷情于斯,沉浸于斯。

阿拉善奇石的传奇故事

巧夺天工的巴林石雕作品

巴林石产业: 地理文明和美学文明的世纪对话

作为全国驰名的巴林石,是拥有地方标准的石种。比如红色就有女儿红、桃花红、彩霞红、翡翠红等几十种二级名称。遣词用字生动美好,让人过目不忘。巴林石人没有竭泽而渔,而是守着宝山、护着宝山进行科学开采。巴林石集团总经理潘险峰介绍,公司每年开发的巴林石不超过200吨,始终让市场处于半饥饿状态。多年来,巴林石的计价单位由吨变成了公斤,从公斤变成了克。点到为止的开山斧,争先恐后的追石族,形成了一种微妙的生存关系。

以克计价,锱铢难求

在漫长而悠远的人类用石历程中,巴林石一直不甘寂寞地扮演着历史角色。红山文化时期,巴林石作为重要的玉器器物多有出现;辽文化时期契丹军政行使权已用印玺;1975年,辽上京遗址,18枚契丹印章冲破尘封,光耀问世,证明了巴林石是那个时代的主流印石。而蒙元时代流传至今的一些巴林石材质的石魁、石杯、石碗、石盅、扳指等物光润而剔透,让人能品出玉的美学味道。

鸡血石中的辰砂色如鸡血,或泼洒或流润或缭绕,给石头注入了艺术的血液和文化的激素。福黄石色如油脂、黄金,这种暖色调的石头比金子还要贵重,如今以克计价,锱铢难求。冻石是美和梦幻的结晶体,半遮半露的色彩,忽明忽暗的光韵,不满不亏的感染力,宛若肉冻。彩石比冻石少了一份莹洁,却多了一份华丽。几种矿物质元素的集体亮相,让石头因混血而绚烂。图案石那不可抄袭的图案,每一款都是独品的绘画,在似与不似之间,让人充满想象。

巴林石易于人工刀凿,巧于象形塑造。匠心独具的珍惜和善用每一块巴林石材,绝不暴殄天物,是巴林石雕艺人的职业情操。经过打坯、凿坯、修光、上腊等程序,一件件巴林石作品就脱胎而出。雕艺的主题包括祥禽、异卉、神佛、瑞兽,这些石雕作品或有来历故事、或有俗世情缘、或有科学机理、或有时代精神。如今,在赤峰市,一批巴林石雕刻大师脱颖而出。工艺美术师包英志擅长微雕,在印石侧体的方寸之间,刻上唐诗宋词和春花秋月,字小如芝麻,画微若缩影,令人称奇。而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刘林阁的《天鹅壶》、《中国四大美女》等作品多次荣获玉石雕刻“天工奖”。

文化语言 草原故事

逐鹿北京、问鼎深圳、策马欧美、亮剑亚太。这些高举高打的抢先占位,使巴林石不仅作为一种石头存在,更以一种文化语言而闻名世界。巴林石协会和巴林石集团,与其他名石共同发起名石的节庆、论坛和赛会。从新世纪元年开始,巴林右旗连年举办巴林石文化节,把世界各地的巴林石发烧友都请到巴林草原,完成对特尼格尔山的朝圣之旅,使大板小城因为巴林石而变得名贵。

巴林石收藏,让姜凤君的人生发生巨变。职场20多年,他的前半场在巴林石集团做食堂厨师,后半场成为小城的富商。他的富贵石行经常成为玩石人的快乐大本营。因老姜性情直率,谈吐诙谐,往往能在谈笑间把生意做成。让他最得意的一笔生意是,2003年花几万元买的一块巴林石晶体块,现在已价值2000多万元。老姜对矿石有着超越常人的颖悟,是巴林石集团竞价赶集活动中的常客和豪客。他一掷千金,买下外表并不暴露内心秘密的原石,岁月炼就的眼力,会让他频频遭遇惊喜。

巴林石产业的发展不只是催生了姜凤君这样的富商,更重要的是让大多数百姓都沾上了光。如今,巴林石的产业基地已初见雏形。巴林右旗投资2.6亿元打造的巴林石文化产业园已经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巴林石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巴林石文化大厦,总面积为96.34平方公里的巴林石国家矿山公园,已成为这个产业棋盘上重要的棋子。目前,赤峰市巴林石从业人员已达2万余人,有一定规模的巴林石专营店有350家,年营业收入达20—50亿元,销售范围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巴林石产业和巴林石文化在30多年间发生了巨变,30年间巴林石的价格翻了几百倍,好的巴林石精品甚至价格翻了上千倍。巴林石已成为自治区文化产业的重要生力军。如今,巴林石产业后方的原材料摇篮、远方的销售前沿、中间的加工升级环节、外界的宣传推广策略分工合作,各方共同发力,驱动着联合舰队在政通人和的盛世阳春出海,实现着地理文明和美学文明的世纪对话。(记者 刘宏章)

阿拉善奇石的传奇故事

阿拉善“熊猫”玉石

近日,《内蒙古地方标准阿拉善玉》(db15/t 715——2014)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由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标志着阿拉善玉有了自己的“身份证”。消息传出,阿拉善玉石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3月30日,记者走进位于阿左旗巴彦浩特镇的阿拉善大漠奇石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现场,只见塔吊高耸,各种施工车辆往来穿梭,一派紧张忙碌的工作景象。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园主体建筑——大漠奇石文化博物馆已初具雏形。

据工程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建设始于2013年,建成后,将成为阿拉善盟集奇石加工、交易、展览、拍卖及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具有明清风格的园林式奇石文化景观园,推动奇石文化产业发展,还将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为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农牧民转产增收开辟新渠道。

近年来,阿拉善盟通过扶持和发展奇石文化产业,使奇石产业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华丽转身,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奇石集散地之一,并获得首个“中国观赏石之城”的荣誉。

4万多牧民因奇石致富

来到阿左旗,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排排整洁有序的奇石商铺,商铺内戈壁石、葡萄玛瑙石、沙漠石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阿拉善奇石协会会长石多才告诉记者:“这几年,阿左旗奇石文化产业由弱到强迅速发展,已成为农牧民从事三产的首选,年交易额达数亿元。”

巴彦浩特镇的牧民、奇石馆老板娜仁,曾经是阿左旗银根苏木牧民,2004年退牧后,她做起了石头生意。娜仁告诉记者,阿拉善的奇石文化发展很快,她刚经营玉石产业时每年仅收入几万元,现在她每年通过奇石交易纯收入达数十万元。

像娜仁一样,阿拉善盟有4万多牧民因石头致富。阿拉善当地政府因地制宜,为这些牧民专门建造了牧民奇石馆。每家的年奇石交易量价值都在百万元以上甚至千万元。

据石多才介绍,阿左旗戈壁奇石之所以在国内赏石界享有很高的地位,只因一个“奇”字。一是“形”奇。它“克隆”世间万物,惊世骇俗,绝妙无比,充分表现出自然界造化之奇;二是“质”奇。它经受了沙漠戈壁恶劣自然环境的侵蚀,经千锤百炼,吸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质地多如宝石;三是“色”奇。玉石本身形成的自然本色,不浮不飘,绚烂多彩,实为画家都无法调配出的神奇色彩;四是“神”奇。历经亿万年磨砺和天地鬼斧神工的雕琢,造就奇石举世无双,充满个性之奇。

为打造奇石的影响力,推动奇石文化产业的发展,阿拉善盟加大交易市场建设,现在阿左旗旗府所在地巴彦浩特镇,已建成了奇石一条街、万家福奇石市场、牧民奇石市场、延福寺奇石市场、石博园等数个奇石交易市场,吸引国内外各类名石在此汇集流通。目前,前来阿拉善探秘淘宝的玩石专家已不仅仅局限于国内,世界各地的奇石爱好者纷至沓来,阿拉善奇石正在逐步走出深闺,影响世界。

8个国家的奇石汇集阿拉善

石多才告诉记者,如今阿左旗巴彦浩特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奇石集散地和交易市场之一,无论是奇石市场规模、档次,还是品质,在全国都独领风骚。目前,这里已经汇集了世界8个国家出产的奇石,全国各地出产的奇石在这里几乎都能见到。

黄子林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奇石收藏者,日前在阿左旗巴彦浩特镇考察奇石时,对这里奇石市场繁荣的景象和规模感叹不已。他说,早就仰慕阿拉善的奇石,尤其喜欢阿拉善出产的戈壁奇石和玛瑙石。

2006年8月,首届“阿拉善奇石文化旅游节”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奇石爱好者。此后,这一活动被确定为阿拉善三大节庆活动之一,并命名为“阿拉善玉石文化旅游节”,每年举办一次。阿拉善还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奇石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奇石文化界名家、名企业走进阿拉善,参与阿拉善奇石文化产业建设。2010年阿拉善政府出台了《阿拉善左旗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奇石产业发展。2012年,举办了宝玉石高峰论坛。通过多次举办各种活动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奇石文化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阿拉善奇石经过10多年的开采和销售,一些珍稀的石种已日渐枯竭。为保护这一珍贵的奇石资源,阿拉善采取“三限”措施,即限产、限人、限时,对奇石资源进行有计划的保护性开采。同时还设立了保护性基金,建设了奇石收藏馆,使“中华观赏石第一城”实至名归。

随着阿拉善的奇石迅猛发展,许多外地的奇石商贾也看中了阿拉善奇石市场的影响力,纷纷来这里兴业发展。赵刚是一位来自新疆的奇石经销商,3年前他把自己的奇石馆从新疆鄯善县搬到了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他告诉记者,来阿左旗开奇石馆,主要是看到阿拉善奇石名气大,在这里好做生意,石头能卖上好价钱。据了解,目前在阿左旗做奇石生意的外地老板达200多人。

30亿元交易额来自玉石加工

近几年,阿拉善边赏玩边赚钱的玉石爱好者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担忧:石头采完了怎么办?而就在此时,阿拉善政府引进了玛瑙玉石深加工技术,把许多石头下脚料变废为宝,在当地又形成了一个新型产业,推动着阿拉善玉石文化产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记者在巴彦浩特创业孵化基地石雕加工厂看到,一块块朴实无华的玛瑙原石经过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变成了一件件做工上乘、精美华丽的工艺品。活灵活现的海豚、栩栩如生的金鱼、神气十足的骏马、慈祥和蔼的弥勒佛,这些工艺品晶莹剔透、色彩斑斓,令人爱不释手。“目前通过我们厂雕刻出的阿拉善彩玉就达数十万件,销售到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阿左旗珠宝玉石雕刻家江正华说。

在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彩玉石雕刻班的老师和同学正在上一堂实操课程,切割、水磨、抛光,经过一道道工序、一道道流程,不少原石荒料,在他们手中完成了华丽转身。近年来,阿拉善为发展彩玉石雕刻,在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阿拉善宝玉石加工与营销班,学制3年。学院对学本专业的学生免去所有学杂费用,并提供一定的技术、设备支持。教师李海冰介绍,为更好地适应当下市场的需求,这个班今年还将增加高级美术、高级雕刻等专业课程。

随着阿拉善玛瑙宝玉石雕刻产业的出现,阿拉善奇石产业已由过去的资源销售延伸为精深加工和保护性开发利用,极大地提升了阿拉善宝玉石销售价值和市场影响力。现在,阿左旗已初步形成了以定远营古城、石博园、奇石一条街、牧民奇石广场为主要交易集散地的“一城一园一街一广场”格局。而目前正在建设的阿拉善奇石文化产业园,在建成之后将成为阿拉善又一彩玉石雕刻产品的集散和交流中心。

据了解,2005年至今,阿拉善奇石和宝玉石加工产品的交易额已累计达30亿元。目前,全盟范围内经营玉石和彩玉石雕刻产品的商铺1000多家,从业者3万多人,年均交易额近3亿元。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