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什么是易经,应该怎么看?

时间:2021-04-12 05:47:09编辑:花老子

易,趋吉者也!

年逢庚子,时有余暇。传统历法--太阳历立春之后是新年之始,中国传统中总期待这时获得些趋吉避凶的启示,特别是此时举国同心抗击瘟疫的时刻。作为几千年的学术和民俗高度凝结的“易学”在我们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任何人不管以什么角度和学术来研究,一直没有改变的根本就是求吉功能。

周公和孔子是最早研究和试图解读易符号的圣人。孔子就说,易不是用来以占卜求吉,就是用来以道理求吉。我们的至人都这么说了,而且孔子感慨要是早点研究了易,年富力的时候就不会搞得那么尴尬了(估计孔子是想起困在陈菜时候骗人家元宵吃的尴尬场景了吧)。

如今很多人否定易的占卜功能而宣扬其明理功能,这完全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圣人之方能清楚指明易经的功能是指导人行为和人生态度去寻找并获得美好的生活,古人谓之趋吉。“天道无私,合人道而有情”一味的求理为道,缺失了衡量的工具,反而很容易使人造成迷惘,看古今儒人社会稍有波动则立时郁结于心,能豁达立世者几人?

什么是《易经》,应该怎样看待易学?

那么什么是《易经》?应该怎样看待易学?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易经》和“易学”不是一体的,易学也并不算玄学,所谓玄学是魏晋时期的历史产物是西汉谶纬复兴后的余音。而易经的核心就是“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这八个符号。“八风克谐”这四个字相当完美的解释了先天卦位“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的特征。我们在这里首先定义其规律和符号来源于古天文研究,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汉代的郑玄,没错郑玄同时也是一位相关有名的音律家和古琴家。但是这个观点在历史上一直没有得到认可,也没有明确的依据。那我干嘛还要在这进行同样的定义那?这些往后如果有机会我会单独讲明白。

前面提到“八风克谐”这源《吕氏春秋》,那么说了八卦又说八风那跟古天文怎么建立关联那?八方是古人观测方向后产生的分界,古人对这八个方向用八卦表示,八方的风吹来的声音各不相同,所以八方对应八风,也就对应了八种音调或者音色。其次最重要的,这要托后世择日文献的光了,因为那上面留了这么一个词叫“律度星衍”,古人侯管听风,八风定律。这就是古人的一套辨识自然规律的方法。顺便借此也能说明损益律的来源是古天文,并不是古人完全臆想出来的。至于具体原因,欢迎来叫板的时候再论,没人好奇和关注我也就不讲这个问题了。然后有了这前面的铺垫,就可以抖后面的包袱了。

什么是《易经》,应该怎样看待易学?

易经最早是周公和孔子研究八个符号的书,周公研究的侧重是卜的功能,孔子研究的是德行的功能。卜是以独立符号演示意义的,德行易理,是符号组成的系统演示意义的。由此展开了大约四千年的易经应用研究,历史上易经的卜与理儒家说预测家也在说,乃至立论立言者无数,一技名动江湖的预测高人也很多。汉唐时期这两个研究方向相当模糊,可从北宋后期开始,特别是近几年这两路人马越发泾渭,互相瞧不起了。这是为什么那?我们不去考虑有历史上有没有龌龊和一些人为因素,我们只从易经应用方式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易经本身存在一种变易与恒定的矛盾关系,论理必须要符号关系恒定,论卜符号必须要随机变化。历史上杨雄、郑玄是研究这种恒定关系的并产生一定学术成果的人,本来汇总统计是预测的根本,但他们被易学研究质疑了,但也毕竟立言于历史中了,其它更多的人在研究易的变易问题,最有名、最通俗的应该是朱熹了,朱熹在易理找不到蓝海的时候,却想使用变数极大的筮卜来给易学研究找个突破口。

其实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朱熹之所以在汉唐之后又尝试筮卜的原因是什么?我想这比较好理解,因为儒家对易经的义理研究随着政治文化的发展已经走入死胡同了,这个时候必然要找出一个体系框架来做为工具重新建立解释方向,然后找出更抽象的道理来重新梳理易学的道理。

儒学中易经为诸经之首,秦皇坑儒后重新梳理儒家体系到汉代形成了新儒学,其易学治国修身和五行观成为了儒学体系的基石,从而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人文环境和意识形态。但这线索的发展在三千年中,总是不断的经历发掘和反思到改良的过程,从发展来看,清代开始了重新发掘到民国是反思的高潮,因为中间产生间隔,所以如今这些年又开始反思末期和改良初期的特点。

可见易学研究在历史上总是翻来覆去的折腾,新奇想法层出不穷,但生命力却都不强,究其原因大约也就是没有衡量工具和方法,对易的恒定属性停留在理的认识上,却总想用卜的变易性来参照易的恒定属性。

如今的社会对于爱学习的人来讲是个相当好的时代,海量的信息都能从百度上找到,所以一讲到易经大多能七七八八的说出易经来源于天文研究,日月为易,日月易与不易云云,然后这聊天就只能干瞪眼没办法聊下去了。大约古人当时也考虑到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不好聊天的问题,所以留了句“穹窿无语,示人以象”其一,大自然展示现象,于人就可以于发现、总结并利用这些现象中的规律了;其二,是不是真看懂了啊,要不是真懂就老实看吧。

我们璀璨的对古天文研究的宝贵财富,也确实通过大量对自然界的观察、总结和归纳找到了规律,然后抽象这种规律为易卦。古人说天道无私,视万物为刍狗。过往儒学法学及至王霸之学,对此解读都是人与人关系层面,停留在要不要把自己当人看的层面的。这其实是很不对的,也暴露了一些学术中狭隘的一面。无私无情,是讲天道本来就是这样周流不息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对应占算也没有什么好坏的区别,一切就是这样,这种符号表达的体系一路发展下来,产生了后世的很多预测模型,比如隋出现的四柱结构,又经宋代徐氏对该模型转化为子平术,到了明清民国又细化分类出好多派别,各有侧重各有精彩。

更早的如奇门结构,据传最早是姜子牙解读,后来张良什么一种解读下来,不管怎么解读,这结构从没变过。其它紫微、六壬等很多,它们都具备这个特征就是结构从来没有改变,只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人产生新的设想而寻找了侧重之路。我们古人在三四千年以前发现并总结出的这些规律,神奇的存在了几千年,这几千年中没有改变它,只有越来越弱的解读,汉家文明源头之伟大啊。

什么是《易经》,应该怎样看待易学?

易学和易经预测两相比较,为什么被瞧不上的易经预测功能这样稳定的存在着,而正统的能拿到经费的易学研究却在不停的调整那?究其原因就在于古人早就告诉我们“穹窿无语,示人以象”易经的符号和符号关系是自然产生的,将它归纳为一个体系框架后这个体系框架展示的规律性和哲学属性,不同的人以不同的目的就会产生各自的应用方向,但是问题在于要不要验证,用什么方法验证其阐述的道理或者规则是对的。周公治国,自然希望预知未来加以应对,所以预测功能就相当重要了;

孔子绝径朝堂,从手艺上讲,自然就顾不上什么未来了,先努力拜在大王身侧,让大王倚重自己是当务之急,既然想被大王认可,那自然要有一套高端说辞,管理学就是薛定谔的猫,打开盖子时只有唯一结果,那孔子光凭讲道理,自然也就要借用天地自然的规律来做依据了,易经修身治国之用也就产生了,当然了虽然后世一直在研究阐扬,事实证明也不太靠谱,不然孔子应该也很容易弄到个管理型的职位了。但这影响了易经这书集两大门径集于一书的特点。

所以就是这样,一个体系框架放进一个因必然要产生一个相应的果,因果对应才能证明这个体系的有效性,而易学研究一路因为缺乏体系框架的约束,放任了个人情感、境遇影响下的思想只能是路越走越窄,大家都知道有名的王阳明,以格物为因狂吐了鲜血才勉强找到了对应的果,所以也就这样了。

所以,易经就是这样,如果社会潮流中以肤浅的易经道理生搬硬套,又去融合好多传统文化知识来指导人的心理和行为是不太靠谱的事这本身就存在着一种狭隘的属性,那反过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命运,应该怎么借助易经相关知识去趋吉避凶那?总结下来就是一般人不可能用易经来趋吉避凶,一般人也不可能用易经的道理来指导自己或别人保证能够趋吉避凶。所以做个有爱恨情仇的俗人最好,荀子说“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老子听到这话以后表示很对,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然了,如果平时习惯问命求卜也是好事,毕竟这也是工业化大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传统职业,表示支持。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