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年少不懂曹操,读懂已是中年人(年少不懂曹操,读懂已是中年人的诗句)

时间:2023-03-10 00:31:05编辑:未知

年少时读《三国演义》,觉得曹操是当世最奸恶之人。

因为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不耻于枭雄的本性。

年纪渐长,读过更多的书,走过更长的路,方知曹操纵横捭阖的一生,绝非一部小说可以定论。

世间的黑与白,是与非,对与错,很多时候不过是人的立场不同,书上的立场不同而已。

而他对朋友、对敌人、对家国,都有一份不同世俗的情怀。

中年以后才明白,历史笔墨,世人目光,终是错估了曹操,也轻看了曹操。

对朋友多情:抹得下脸面,留得住真心。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

据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在严于治军的曹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曹操从未想过用物质利益来束缚住郭嘉。

他知道郭嘉是知心之伴,贵在莫逆,而贱在财物。

人尽其才,便是曹操对他最好的国士之礼。

而郭嘉也从未辜负过曹操厚爱,运筹帷幄,屡建奇功。

郭嘉在军事上算无遗策,让曹操更加看重于他。

其实,曹操和郭嘉是同一类人,都不畏世俗规矩,亦不惧常规礼法。

曹操从郭嘉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若说荀彧的死,让曹操内心不再光明;那郭嘉之死,便是曹操冷血的开始。

知己亡,谁识真心;朋友去,谁懂我意。

在郭嘉身死之后,曹操再无知己,也再无与他畅谈之人。

孟子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曹操、郭嘉二人之所以相得益彰,便在于彼此的真心实意。

品性相近,故能相互理解;三观相同,才能惺惺相惜。

对敌人多情:放得下仇恨,拾得起宽容。

有人说:“每一个成大事者,都历经过无数次的破碎,然后在一次次的重建中,征服敌人,也征服自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因为容纳了无数的小溪,所以才有了惊涛骇浪的壮阔;“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正是因为涵盖了娇艳的百花,才会出现万紫千红的场面。

有一颗博大的心,一个宽阔的胸怀,我们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世界万物都需要宽容,不需要仇恨,仇恨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立,这个社会上没有谁是独立存在的。

曹操戎马一生,九死一生的经历数不胜数。

但最让他刻骨铭心的战役,莫过于宛城之战。

曹操大将典韦战死,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为保护曹操,皆死于乱军之中。

而曹操更是拼尽全力,狼狈而逃,才捡得一条性命。

宛城之败,曹操痛失亲卫大将和最疼爱的儿子,这种失败让他痛彻心扉。

两年后,面对张绣的又一次投降,曹操恨不得将其千刀万剐,以报典韦与爱子在天之灵。

然而,虽然在情感层面上,张绣是自己的仇人;可在理智层面上,如今的张绣正是自己最需要的人才。

“但凡有志成霸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而曹操的过人之处,便是有容人之量,忍常人所不能。

曹操决定释然过去,他选择放下与张绣的纠葛,也原谅张绣异位而处的作为。

不仅如此,他还安排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为妻,两人结成儿女亲家。

对于曹操来说,与其纠结过去,不如改变如今;与其冤冤相报,不如以德报怨。

他正是凭借容纳天下的大气魄,才能让无数英雄甘心诚服;才能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人生之难,在于放下仇恨;人生之贵,在于拾起宽容。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曹操从来都是真正的英雄。

对孩子多情:给得起爱意,扛得起担当。

曹操于外是一代人杰,攻城掠地,战无不克;而在家中时,他又是一位严慈相济的父亲。

在众多孩子中,曹操最喜曹冲,因其聪明早慧,曹操一心想将他培养成接班人。

然而天妒英才,曹冲十三岁时,便因病而亡。

曹操又一次经历失子之痛,自己的痛苦无以复加,只能向长子曹丕发泄心中的愤恨:“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曹丕知晓父亲并不喜欢自己,于是从小就学着隐忍,城府颇深。

可是知子莫若父,曹操又怎会不知曹丕的心思。

阴狠有余魄力不足,这是曹丕最大的弱点,也是曹操对他异常严厉的原因。

而面对曹植,曹操却异常溺爱。是曹操重点培养对象,但他天性放纵,而曹操又宠溺于他。

渐渐地,曹植开始任性而为,不自雕励。“司马门事件”,让曹操对他倍感失望。

而曹丕面对不利的局面,从未有过丝毫抱怨,在司马懿的帮助下,一直磨砺自己的心性。

他不与曹植争一时一地之得失,而是立足长远,谋万世之基。

曹操逐渐醒悟,百年之后,承自己心愿者,必是曹丕。

曹操是枭雄,但更是人父。

他哪怕再宠溺曹植,也要为家国天下着想。这是他父亲的责任,更是一国之主的担当。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枭雄”的背后,也许是无情;但父亲的底色,从来都是温柔。

对国家多情:忍得下屈辱,守得住底线。

人生路上,挫折是难免的,低潮是必然的,孤独与寂寞如影随形。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总有寄人篱下的时候,总有遭人诽谤与暗算的时候。

这时候你必须冷静,要懂得潮涨潮落,波谷波峰的道理,只要你能够耐心等待,受得了折磨,守得住底线,一切都会证明,生活不会抛弃你。

初平元年,义军伐董。董卓不敌,胁汉献帝迁都长安。

而关东联军惧怕董卓西凉精锐,不敢向前,并有意向北边迎立刘虞为帝。

曹操得知后,大为震怒,对袁绍说道:“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然后孤愤出兵,追击董卓。那一刻,曹操没想着要活着回来,哪怕千万人,亦挡不住曹操扶汉的热血。

建安元年,曹操在荀彧的建议下,迎汉帝回许昌。

他行臣下之礼,对皇帝极为尊敬。

然而,前有董卓专权,后有李傕郭汜乱政。

在皇帝心中,谁也不值得相信,曹操与他们亦是一丘之貉。

建安五年,就在曹操与宿敌袁绍一决生死之际。

汉帝刘协迫不及待想要杀曹操夺权,策划了“衣带诏”事件。

这次事件,让曹操对汉献帝彻底失望。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君视臣如土芥,我视君如贼寇。”

迎汉帝回京,是曹操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

从那一日起,“曹贼”这一标签伴随了他一生。

然而,曹操哪怕位极人臣,也终生未曾称帝。

他忍受了半世的骂名,却一直坚守自己共扶汉室的底线。

其实,衡量一个人的品质,不是看别人予他的评价,而是看他在高位时,良心的变化。

忠奸皆是外有的虚名,皆由他人所定。

曹操一生无愧于心,无愧于汉室,又何惧之有?

所有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每一个人的命运早已被时代裹挟,无一例外。

纵观曹操一生,平中原,克北方,救黎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

他对朋友真心真意,对敌人以德报怨;对家人温柔以待,对国家忠诚不渝。

然而,他一生的真心,却终被现实辜负;他一生的多情,亦被世人所误解。

他的是非,争论千年未曾休止;他的曲直,历经百世莫衷一是。

悠悠千载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 END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