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传统三大鬼节之一的中元节搬家好吗 中元节搬家好吗怎么破

时间:2023-04-10 16:16:53编辑:佚名

文章目录:

1、传统三大鬼节之一的中元节搬家好吗

2、中元节讲究:鬼节忌讳穿的衣服

3、中元节是什么节,是鬼节吗?

4、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因为百鬼夜行吗

5、中元节吃什么?传统六大鬼节食物

6、猜你喜欢:

1、传统三大鬼节之一的中元节搬家好吗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三大鬼节之一。

中元节是农历七月鬼月的高峰,在这一天,民间的禁忌繁复,颇具神秘色彩。

那么中元节搬家好不好?让搬家吉日为你解答。

2016年中元节时间是2016年8月17日,农历七月十五,冲牛煞西。

本日适宜:祭祀 理发 会亲友 进人口 结婚 针灸 入殓 移柩

本日禁忌:探病 开渠 安葬 伐木 作灶 入宅

由此可见,2016年中元节当天禁忌入宅,是不适应搬家的。民间相传,每年从农历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在地狱中受苦受难,禁锢在地下的冤魂 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至于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更是整个鬼 月的高峰,故而不适宜搬家。

中元节时,还有以下禁忌需要人们遵守:

一、犯太岁的人不宜晚上外出

犯太岁者,无福必有祸,属于运势比较低迷的人群。老话说的好“人走霉运,喝水都塞牙”。犯太岁的人往往运势极为低迷,极其容易在中元节这天受到不良气场的影响, 因此不宜深夜出行,也不宜在深山周游,避免招惹负磁场,即使出门也不宜戴铃铛、风铃等会招惹不干净气场的物品。

二、交通意外不宜凑热闹

相信很多人都喜欢热闹,但有些热闹不能凑,尤其是在农历七月。交通意外现场,在民俗学说中,被视为极不吉利的地方。这些现场,大多“惨不忍睹”或“血流满地”, 常常弥留着许多负面以及低能量的磁场。中元节当天本就负能量气场较高,再去凑这种热闹,更容易导致自己晦气连连,事事不顺。

三、中元节当天不宜穿太华丽的服饰

中元节当天会出现许多灰暗低迷气场,而这些气场往往以特别鲜艳妖娆华丽的服饰作为指向标。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尤其是夜晚出行,应尽量少穿这些服饰,避免自己被 灰暗气场缠住,导致运势受阻碍,晦气连连。

结束语:农历七月为鬼月,这个月被人们普遍认为不吉,而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阴气更甚,故而民间一般在中元节前后,既不利于嫁娶,也不利于搬家,如果家有大喜事 要操办,最好是避开这段时间。

2、中元节讲究:鬼节忌讳穿的衣服

中元节又叫做鬼节。而鬼节就是鬼节大开门的日子,鬼节的忌讳有很多,很多人都不知道有哪些禁忌是万万不能触犯的。例如穿什么颜色、什么款式的衣服容易招来鬼,俗称“撞鬼”,本期传统节日将为你介绍鬼节忌讳穿的衣服。

据报道,一直以来,相传穿“红衣”死的人会化作厉鬼特别凶猛,所以坊间传闻鬼节穿此颜色的人们,容易被其他力量强的阴魂误会你也是鬼魂,或是招来鬼差的追捕。另外最大件事是有可能在半夜的街上吓倒人呢!

接着“黑色”在台湾地区传统社会观念里,带有不祥及灾难地意思,因此在一些看得人身体上灵光的人,黑色最令他们不安及恐惧。所以如果在鬼节,尤其是晚间,若从头到脚,甚至内衣、裤都是黑色的话,是有机会在街上沾上阴极能源,令自己行衰运,甚至大病一场。

然而,“白色”在我们心目中代表问丧的象征,例如丧礼时,奔丧的人全身上下均是白衣、白裤、白鞋,所以“白色”也是一个不祥的意思。除了白色之外,其实麻色,也是所谓的“米白色”同样不宜多用。

此外,对一些有阴阳眼的人说,鬼魂中的摄青鬼,或是运气比较不好的人身上,都会有“深绿色”的光,所以七月节间,如穿深绿色的人,有机会被误会是摄青鬼附身,令其他阴灵都一同依附在身上,事主有机会更加倒霉,所以也应尽量避免。

接下来这个说起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有点搞笑,有些人士说“黑白相间”的衣服不宜穿;有些人相信,七月鬼节会有很多色鬼在徘徊,且他们专门寻找“衣着暴露”的女性,尤其一些“露肩”的,色鬼们会有方法引其他人去拍熄事主两肩的两把火,然后去吸这女性的精气及香气,以满足自己的欲念。

然而,现代有很多年轻人,欢喜穿一些有“破洞”服款,其实这在鬼月期间是不应该的,因为有些游魂没有人烧衣服给他们,因此他们会穿破衣来阳间抢街上布施的衣纸供品。如果你穿这些服款,有机会给他们误会是同类争食,恐招来不幸!

3、中元节是什么节,是鬼节吗?

说起鬼,女生肯定很害怕。国外万圣节的时候,不管小孩还是大人,都玩的不亦乐乎,扮各种妖魔鬼怪出去吓唬人,而中国也有鬼节,可能大家都不熟悉吧。中元节就是鬼节,依据中国习俗,对于中元节很重视,主要是祭鬼神,拜祖先。那么,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中国的鬼节中元节吧。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

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

节日由来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您可能还会喜欢:

传统节日:妇女节是几月几号?

植树节是几月几日?

杨清华:寒衣节需要注意什么?

国际护士节是几月几号?

4、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因为百鬼夜行吗

大家可能都知道鬼节,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鬼节又称为中元节呢?大家都只知道是个节日,很多人都没有去了解过节日的起源。为什么会有这个节日呢,其实多了解一些还是比较有好处的。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说说中元节为什么要叫鬼节吧,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噢。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中元节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

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盂兰盆节”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此节以后被道教袭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节中的“地官节”,地官主掌地狱,于是人们穿凿说:这一天领导放假,地狱无人把守,故阴间的逝者们将沿着银河的亮光,回到人间。因此家家户户放河灯,以期在人间接续银河之路,迎接先人英灵。所以,中元节又被叫作“鬼节”。

【结束语】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仅供参考哈。其实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去了解一下其它节日的来源,为什么会有这个吉日。了解了以后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但是像鬼节这种看起来就会有点瘆的慌,小编先撤啦!

5、中元节吃什么?传统六大鬼节食物

对于每个节日来说,必不可少的就是食物。在节日吃的食物代表的有很多意义,多半是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你知道在中元节要吃什么食物吗?今天,小编要介绍的是这六种鬼节传统食物,看完之后是不是和你的家乡习俗一样?

可能也感兴趣》》盘点各地中元节要吃什么

1、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

东莞最出名是烧鹅濑。烧鹅濑,最讲究的是一锅美味的高汤,那得用整只鸡、大块肉、大块骨,加许多特种药材和香料熬制。吃的时候,将濑粉在热水中烫一烫放入碗中,然后加上一大勺高汤,粉面再铺上一层皮脆肉嫩的烧鹅。

2、蒸面羊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这一民俗的另一说法是,母亲为出嫁的闺女用白面塑一双羊,当然还要蒸熟,而且羊头还要缠挂上红布条。娘家要组成一支小型送羊队伍到新姑爷家,由新姑爷动手切开面羊,并将切下的第一块用红绳拴挂在客厅中,这块“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来新面羊时才能取下来。这其中的讲究是“陈羊见新羊,年年有余粮。”新姑爷切完羊后,要吃羊头,出嫁的闺女则吃羊脚,其他的分送男方长辈邻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庆吉祥。

3、吃花馍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

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6、猜你喜欢: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