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仡佬族隆重的节日:吃新节(仡佬族最隆重的节日)

时间:2023-06-11 02:12:16编辑:佚名

文章目录:

1、仡佬族隆重的节日:吃新节

2、盘点:仡佬族节日节日大全及习俗

3、仡佬族传统节日:敬雀节

4、仡佬族传统节日:拜树节

5、仡佬族的节日:衣饭节的传说

6、猜你喜欢:

1、仡佬族隆重的节日:吃新节

“吃新节”是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节日的内容就是“吃新”,节日当天还要准备鸡鸭鱼肉,等吃食煮熟祭过祖后,便可以开餐。“吃新节”是仡佬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吃新节”在仡佬族内部也因地域的因素,各地的习俗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吃新节”。

每逢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各地仡佬族要采摘新庄稼祭献祖宗,形成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吃新节”,又叫“尝新节”、“献新节”。

在这一天,人们从田里采摘黄熟的少许新谷煮饭,先祭祖,后自食。其意义是纪念开荒辟草的祖先和庆祝丰收,表达欢喜之情。

吃新节日期的选定,各地不大一致,在贵州安顺、平坝、普定一带,大多是在农历七月间头一个辰(龙)日或戌(狗)日举行。

吃新节要到田地里摘一些新熟的粮食作物、瓜果等,无论摘到谁家的,都不会受到阻拦。

贵州普定仡佬族于农历七月初七过吃新节,一户出一人在寨老带领下到寨子附近田地里摘取新熟的瓜果各自带回家祭祖,祭祖时,以糍粑作为供品,并用糍粑捏成谷仓、牛、犁耙等形状,连同嫩玉米、酒一起祭供祖宗。

广西隆林磨基仡佬族“吃新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这天要拿酒、肉和新米饭到田头祭祀。祭后要在田里选出最大最长的三穗稻谷和两穗小米,拿回家挂在炉灶口,而且在此以后才准吃新米或新玉米。

商周时期,中国南方有一种被称为“濮”的古族群,因其分布辽阔、人口众多,故称“百濮”,春秋战国时,广西境内的部分越人溯水北上西进,进入西南地区,与濮人杂错而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族群僚(獠)。

唐初,僚人中的一部分发展成为单一民族仡佬族,至于平坝仡佬族最早于何时开拓这片土地,已难于查考,但从口碑资料、墓葬、民族习俗及有关资料推测,在贵州所有民族中,仡佬族是贵州最早的开拓者。

据说,仡佬族吃新节最早起源于传说故事《叨西喽的传说》,平坝大狗场仡佬族吃新节由来已久,但因仡佬族无文字,《贵州民族志》、《平坝县志》等亦无此方面记述,故平坝县大狗场仡佬族吃新节始于何时已无从查考。

节日这天,家家买肉打酒,杀鸡宰羊,并从地里摘些早熟的稻谷、王米作新米饭,再以釭豆、毛豆等做菜祭祀祖先。

然后全家围坐,饮酒言欢,吃新米饭,叫做“吃新”。贵州金沙县茶园乡一带的仡佬族过吃新节这天,邀约邻近群众到自己丰收在望的田地边巡视,然后选一风景较好的平整地上举行庆丰收活动。

您可能也喜欢:

朝鲜族的民间曲艺:老两口对唱

白族蝴蝶会,对爱情的独特纪念

妙不可言的傈僳族葫芦笙舞乐和葫芦笙

傈僳族葫芦笙舞乐的历史渊源及特点

2、盘点:仡佬族节日节日大全及习俗

因地理区域的不同,每个民族都有着属于他们的传统节日与习俗。作为少数民族之一的仡佬族也有着他们的独特节日与风俗。除了和汉族一样的端午节、清明节与春节,他们还有着其他特别的节日,例如:吃新节、仡佬节、敬雀节等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接下来,一起来看看仡佬族文化中不同节日的习俗与风情吧!

仡佬族在贵州分布广泛,特别是在黔中,黔北各县均有不同数量的分布,语言,习俗差别也较大,但仡佬族都来源于古代濮人。其习俗任有一致的相似性。下面就说一下仡佬族的节日:(按农历的时间先后)

3、仡佬族传统节日:敬雀节

“敬雀节”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为仡佬族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仡佬族,老人特别保护鸟雀,不允许别人伤害它。“敬雀节”的传承极为严谨,这是使“敬雀节”能够传承至今的主要原因。那么“敬雀节”到底对仡佬族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敬雀节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现仅幸存于贵州省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下的尧上仡佬民族村寨。仡佬敬雀节也叫敬鹰节,古称禁脚节,活动时间是古历的二月初一。曾流行于今石阡县共18个乡镇中的11个仡佬族侗族乡的仡佬山寨,凡仡佬家庭都有在家过此节的习惯。

其中尧上仡佬村民每逢鸡年便以宗祠和露天场所,请上佛家、道家班子或戏班来祭祀娱神,开展敬雀节祭祀活动,邻乡邻寨带上自民编的表演节目来参加,参加人员涉及周边邻县和本县18乡镇的民间组织、艺术团体和亲友人群。

石阡仡佬敬雀节以十二生肖为准,每十二年(鸡年)为一大祭,其余年岁为小祭,其中小祭由各家各户举行,大祭以村寨或同姓家族为单位举行。

历史渊源

据史料载,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她先后由商周时期的“濮”人和战国时期的“僚”人发展而来。汉代时僚人已是夜郎国的主体居民,唐初僚人中的部分发展为单一的民族,仡佬族。史料又载,早在秦嬴政的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县于今石阡县境内。

在石阡境内的仡佬人中广泛传说,早在洪荒之年,洪水淹没西南大地,得一神鹰将漂浮于汪洋之上巨大葫芦里啼哭的男女婴儿救起,才有了仡佬族人的繁衍、生息。后因战乱,仡佬先民濒临灭绝,又幸得一妇女于古历二月初一将漂浮在石阡境内西部一河流上竹筒里的仡佬婴儿救起,才有了仡佬祖先竹王--夜郎王的诞生。

据尧上老人介绍,早在唐代,仡佬先民就于每年的古历二月初一对神鹰和祖先举行祭祀活动,以求神鹰和祖先的保佑,并表达对神鹰和祖先的纪念和崇拜。此活动世代相传,不仅在活动形式上发展为每逢鸡年举行大祭,其余年岁由各家各户祭祀。

而且在活动内容上从单一的祭祀典礼发展为将各种民间文化活动(毛龙、傩堂戏、木偶戏、薅草锣鼓等)溶为一体的盛大节日活动(以尧上邓氏家谱可上推15辈人的史料为据,尧上仡佬族人敬雀节的历史已超过300年)。同时仡佬族人把对神鹰的敬仰和崇拜演绎为对雀鸟等生灵的保护,以求风调雨顺、丰收吉祥,进而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敬雀节被列为“四旧”遭到禁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敬雀节又在部分仡佬民族村有过短暂的恢复,改革开放后,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逐渐淡漠,敬雀节活动逐步萎缩,现仅有坪山尧上仡佬村民小组少数老年人在活动。

您可能也喜欢:

惟妙惟肖的傣族孔雀舞

以动物名字命名的傣族舞蹈

黎族地域特色文化:钻木取火

源于自然的黎族服饰文化

4、仡佬族传统节日:拜树节

“拜树节”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是仡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人都误以为“拜树节”是随便哪棵树都可以,其实仡佬族的“拜树节”拜的并不是所有的树,仡佬族只拜青钢树,因为青钢树是仡佬族的祖宗树。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仡佬族的拜树节。

仡佬族的拜树节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节前,由六户人家负责收钱买祭品,由一人推石磨空转三次,表示告之山神,并逐巷逐寨呐喊“久剁刀”(意即祭山神)。

节间,在山上用桦树枝扎一高1米宽1米的小屋,放置于大神树底下,插以三角形小彩旗,牵鸡、猪、羊绕树三次宰杀祭祀,燃以香、烛、纸,请山神入座祭之,鬼师念念有词,全族跪拜,以祈祷神灵保佑,五谷丰登。这一节日使得许多仡佬村寨至今仍保存着千年古树。

拜树节这天家家户户带上酒、肉、糯米饭、鞭炮,轮流向房前屋后及山上的树木“拜树”仪式,预祝林木旺盛,果树丰收,并刨掉树根周围的野草,培土,选远山上一棵高大的树作“代表”去拜。拜树节后全寨就自发地进行造林活动,形成习俗。

仡佬人民拜树,并不是拜所有的树,而是只拜青刚树。因为青刚树是仡佬族的祖宗树,它同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的迁徙活动有关。

相传在古代,居住在贵州安顺等地的仡佬人民,曾经向广西的隆林迁徙。由仡佬族的“大房”(辈分最高者,下同)带着祖公婆的香炉和灵位先走,经过的道路,都用树叶打记号,为后边来的本族人做路标。“大房”边走边观察各地的山山水水,总想找个可以开发的好地方定居下来,建设家园,繁衍后代,振兴仡佬。他走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村又一村,也不知走了多少日子,终于爱上了一个地方。

只见那个地方四周山青树绿,“草有九擘(擘,两手向横平伸的长度)长,树有九擘高,烧茺能种地,挖坎可造田,牧畜有水草,林业更优先”。实在是个开发的好地方。“大房”一打听,才知道他来到了现在的隆林县德峨乡磨基村下冲屯,于是,他决定在这里定居。

居住在下冲屯的人们,热情地接待了“大房”。没有房子,就腾出自己住的半间让仡佬客人住。这使“大房”十分感激。然而,当他看到堂屋里主人家的祖宗神位后,不禁发愁了:自己带来的祖宗灵位安置在哪里!如果自己的祖宗神位同主人家的安在一起,这是不合风俗的。

“大房”一时无法决定,只好闷闷不乐的走出寨子。快走出寨口时,只见两株苍劲挺拔的青刚树直指蓝天,“大房”不由得停步观察起来。这两株树,有着坚硬、粗大的躯干,暴风雨也刮不倒;它们那茂密的枝叶,夏天的烈日也晒不透。

它们那种威武、坚毅和顽强不屈的气魄,使“大房”越看越喜爱,越看越感动,情不自禁地放声高歌起来:青刚树呵树青刚,根深叶茂好阴凉。遮得太阳遮得雨,仡佬灵位有地方!山歌一唱,心里亮堂,“大房”立即找来刀斧,在这两棵青刚树上各开了一个洞,分别把祖公、祖婆的灵位安居在树洞里。

从此,代代相传,隆林境内的仡佬族人民就拜青刚树为自己的祖宗树。

拜树节为什么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也是有原因的。“大房”最先到下冲后,以为随后迁徙的仡佬族人会沿着他放的路标找到他的。谁知,那些用树叶做成的路标,很快就被牲畜吃光了,后面的来人看不见路标,就分头四处去找寻“大房”找不到就自己落实地方定居下来。

过了很久,分散居住在隆林各地的仡佬族人,才知道“大房”定居的地点。为了纪念祖宗,全族讨论定在每年中的重大节日,所以,每个人都自觉承担节日赋予的义务。

如祭祀所需的一头黄牯子牛,每年都轮流由三户人献出,合伙养或凑钱买都行;今年这三户出了牛,明年就轮到另外三户出就这样周而复始。祭祀祖宗树的前几天,首先杀牛聚餐,除本族人参加外,还邀请附近寨子的各族人民来会餐。会餐只吃牛下水及其他酒菜,留下牛心到八月十五祭祀祖宗树。牛肉则按会餐人数平分每人一份带回家。

祭祀祖宗树时,由“大房”主祭。先将两只半斤重的小公鸡扭断脖子,扯出翅膀、鸡脚以及牛心等作为祭品,祖公树放一只鸡头,鸡左边的翅膀和脚,祖婆树也放一只鸡头及右边的翅膀和脚,均用红纸包好后,分别送进祖公祖婆的树洞里,再用纸钱封好树洞,由“大房”向祖宗树下跪祈祷,敬酒、鸣炮、会餐,并将牛心分给本族各户。

分牛心是有严格规定的:只分给本族中各户的“大房”,“大房”有多少人,牛心就切成多少片,每人只分一片;晚辈及妇女均不得享用。

您可能也喜欢:

哈萨克族马背上的文化传承

表现力丰富的冬不拉艺术

具有历史悠久的哈尼梯田文化

世界风采的艺术:哈尼族铓鼓舞

5、仡佬族的节日:衣饭节的传说

世界因为多姿多彩而美丽,也因为互相尊重而和谐,在世界上的文化就是这个道理,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在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仡佬族的衣饭节就是一个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而且还有非常美丽的传说,本期仡佬族文化为你解析。

在仫佬族民间流传着“罗义射狮”和“罗英驯牛”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仫佬族人民的祖先常受禽兽的侵害,辛苦种植的庄稼还未收割,就被各种野兽糟蹋光了,老百姓叫苦连天。

有一个叫罗义的仫佬族英雄,他力大无比,射得一手好箭,众人推他去治服野兽。罗义抓了不少狼虫虎豹,但成效甚微。一位长者告诉他说,狮子是百兽之王,只要把狮子治服,其他野兽就不敢猖狂了。

罗义决心治服狮子。一天来到深山等狮子出来,突听一声吼叫,山林中冲出三只大狮子,罗义拉开神弓搭上三支箭。向狮子射去。狮子腿部中箭。罗义大声喊到:“山中狮子王,莫要再猖狂!令你管百兽,守卫我田庄。”从那以后,三只狮子日夜守护在田野,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后来,罗义的女儿罗英又驯服了野牛,开始让牛拉犁耕田。从此,田地越开越多,收成越来越好。为了纪念罗义父女的功德,仫佬族人民便把闰年立冬日叫“衣饭节”,以庆祝仫佬族五谷丰登,衣饭不愁的生活。

每到衣饭节,仫佬族人除了杀鸡包粽粑、唱歌跳舞外,还要进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工,人们把最长最丰满的糯稻谷穗用彩带挂在祭堂墙上,桌上摆满用芋头和红薯制成的大大小小的水牛、黄牛模型和五色糯米饭团、甜酒、芝麻、黄豆、花生以及胡椒、八角等12种香料,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祀开始,唱师演唱,他手拿竹鞭向“牛群”挥舞,托着五角糯米饭团围桌而跳,兴奋的人们伴随着锣鼓点唱歌跳舞欢庆当年农作物的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获得更好的收成。

您可能也喜欢: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春节传说之老鼠嫁女的传说

狗咬吕洞宾典故到底从何而来

6、猜你喜欢: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