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京族传统体育都有哪些? 京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时间:2023-08-16 06:05:23编辑:佚名

文章目录:

1、京族传统体育都有哪些?

2、瑶族的传统民间的趣味体育项目

3、蒙古族的传统的体育项目:赛马

4、怒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5、京族节日,京族传统节日大全

6、猜你喜欢:

1、京族传统体育都有哪些?

京族传统体育是伴随着京族民众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京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体育文化,流行的传统体育项目有“打狗”、搏脚(踩高跷)、跳竹竿、顶竹竿和游水捉鸭竿等。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京族文化吧。

跳竹竿

跳竹竿,是流行在京族民间,以竹竿为器械形式的一种器械舞蹈。

京族的跳竹竿,首先在两条平行置于地面的长木上横放八根竹竿,参与者分成四对,由8名男子或女子分坐两排。跳竹竿开始后,双手各执竹竿一端,按照有节奏的鼓点敲木杆、合竹竿,发出抑扬顿挫的响声。而年轻的姑娘们也会随着节拍和竹竿的开合,巧妙地在上面做着各种动作。单人跳时,在四个空格中一步一跳,边跳边舞,穿梭往返。双人跳或多人跳时,动作协调整齐,前后相互照应,舒展而优美。

顶竹竿

顶竹竿,是京族民间的一项较力型竞技项目。

顶竹竿比赛,必须准备一根长约3米的竹竿。比赛开始后,对抗双方各执竹竿一端,手伸平,用力推进。这一竞技形式,既要有劲力的推进,还需要有气力的巧用,是一类既斗力又斗巧的竞技体育活动。比赛以手臂弯曲的一方为输。京族的男女均可参加。

游水捉鸭

京族聚居的地区,常年与水为伴,人人练就了多种水上运动的技能,而游水捉鸭就是京族民间一项传统的水上竞技项目。

京族居住的河边,常年驯养着许多鸭子。擅长游泳、潜水的京族男女青年,经常在夏秋雨季进行捉鸭子比赛。比赛一般分个人、集体两种形式。届时,人们先将鸭子放入河塘、海滩里,参加比赛者下水去捉。在鸭群乱飞,潜水逃躲中,谁谁捉的最多谁就是胜者。这一比赛形式需要有熟练的游泳技术和强壮的体力,尤其深受京族男青年的喜爱。

2、瑶族的传统民间的趣味体育项目

瑶族文化丰富多彩,瑶族的体育是在瑶族人民生产劳作中逐渐兴起与发展的,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是瑶族文化的一种珍藏。瑶族传统民间体育不仅是人们强身健体的一种活动,也是抵御外来侵略之术。下面,大家就随小编一起看看瑶族的传统民间的趣味体育项目吧。

瑶族漂泊游耕的生活炼就了瑶胞的不屈不挠、果敢刚毅的团体习性。他们创造着物质,探索着文明。瑶族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村寨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形成了瑶族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

对顶木杠、毛莱球(木头球)、打陀螺、人龙、打猎操、播公(打长鼓)、芦笙长鼓舞、串春珠、伞舞、刀舞、盾牌舞和瑶拳等活动形式,就是瑶族人民经常开展传统的体育活动。

代表性体育项目

对顶木杠,是广西龙胜红瑶民众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为一种较力型活动形式。

瑶族的对顶木杠比赛,须先准备一根碗口粗,长约3米的木杠。场地无特别要求。比赛时,对垒两人各以红布缠腹,分别顶住木杠两端进行对抗较力。期间,双方用手扶住木杠,奋力向前推顶,直至一方不支败下,再换一人与胜者较量。这一比赛形式规定,凡能连胜五人以上者,将被誉为大力士。

人龙,是湖南江华一带瑶族民间流行的具有舞蹈特点的传统体育活动。

瑶族的人龙活动相传起于明代。明代嘉靖七年,瑶民因忍受不了当地官绅的压迫与剥削,便推举17名代表上京告状,终于废除了“不准瑶民摆桌子吃饭”和“逢年过节要宴请官绅”的两条陋规。回到家乡后,这17名代表受到热烈欢迎,他们自己也激动地互相拥抱,骑上肩膀集体舞了起来。后来,这种骑在肩膀上的集体舞便逐渐发展成了一种“人龙”的体育活动。

您可能还会喜欢:

深受人们所喜爱的傈僳族民歌

桑植白族仗鼓舞的由来

嘎且且撒勒舞:“来跳美好的舞蹈”

极具民族文化的白族婚恋习俗

3、蒙古族的传统的体育项目:赛马

蒙古族文化中的民族体育运动一向都是备受瞩目的,其中英姿飒爽的赛马更是引人注目。蒙古族的赛马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一个游牧民族,马背上的奔驰也是他们所擅长的。赛马的过程十分惊心动魄,想要突出重围赢得比赛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接下来就让小编我来介绍下蒙古族传统的体育项目赛马吧。

1、赛马简介

蒙古马和阿拉伯马曾是世界两大名马,蒙古马就是蒙古族长期精心培育的优良马种。蒙古族爱马,赛马也是男女老幼最喜爱的活动。每当春末夏初,给马打鬃、去势、印号,许多青年人来帮忙,除干活外,赛马成了习惯。就是几人在一起放牧或路上相逢也要跑几千米比比谁的骑术高,看看谁的马儿快。每当草原举行那达慕大会,近者方圆五十公里。远者上百公里以外的牧民,纷纷驱车乘马赶来聚会,参加披红扎彩的长距离赛马。蒙古族赛马是蒙古族传统体育娱乐活动之一。旧称赛马、射箭、摔跤为男子三项竞技。蒙古赛马比赛今多在那达慕大会时举行。届时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远近百里以至几百里的牧民驱车乘马赶来聚会,参加赛马活动。赛马场上,彩旗飘飘,鼓角长呜,热闹非凡。

2、赛马要求蒙古族赛马不分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一起上阵,直线赛跑,其距离40、60、80、华里不等。为了减少马的负荷量,不论老少,大都不备马鞍,不穿靴袜,只着华丽彩衣,配上长长彩带,显得格外英武。

3、规则介绍

比赛一般以红旗或口哨为令。比赛开始,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鞭策马,竞相追赶,观者欢呼鼓掌跺脚助威,先到达终点者为优胜。赛马结束时,一般要举行授奖仪式,获奖的马匹和骑手要并排列队于主席台前,先由专人在台上唱颂赞马词,接着往名列榜首的骏马身上撒奶酒或鲜牛奶等。

您也可能喜欢:

内部多样化的回族语言

苗族文化:历史悠久的苗族挑纱

丰富的的文化遗产:苗族舞蹈

内容丰富的苗族诗歌文化

4、怒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历经千百年沧桑岁月的磨炼和怒族历代先民的勤奋开拓,怒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独特鲜明的民族文化:怒族文化。能歌善舞的怒族人们也是酷爱体育活动的。怒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既是怒族民众表达信任、和谐的人际交际的平台,也是中华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怒族传统体育是伴随着怒族民众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它的延续与发展,与怒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联系在一起。既是怒族民众表达信任、交情、和谐、互惠等人际交谊的一种平台,更是中华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经千百年沧桑岁月的磨炼和怒族历代先民的勤奋开拓,怒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独特鲜明的民族文化。怒族人民喜歌乐舞,酷爱传统的体育活动。受他们居住环境的影响,富有开拓精神的怒族同胞,用智慧和勇敢创造了许多传统的体育活动。典型性的项目包括摔跤、踢脚(脚斗)、怒球、跳竹、溜索、划猪槽船、虎熊抱石头和祭天舞等,大都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怒族代表性体育项目

摔跤

摔跤,是怒族民间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

怒族的摔跤,多以两人互相拥抱住对方的腰部或抓住腰带的形式进行。比赛先由第三者发令开始,比赛中以摔倒对方为赢,采用三跤两胜指。这类怒族摔跤,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地,为怒族儿童和青少年所喜爱。

踢脚(脚斗)

踢脚,也称为脚斗,是怒族民间流传的一项以脚来竞技较力的体育形式。

踢脚比赛,可双人对抗,也可多人对抗。进行比赛时,用脚互踢对方腰腹以下部位,以能将对方踢倒者为胜。但不得用手推拉。这一活动多为怒族的男孩参加。

怒球

怒球,是怒族民间常见的一项球类游戏项目。多见于怒族乡村民间。

怒球,一般用麻绳缠绕破布或草而成,直径约为10厘米。怒球比赛时,选择一平地并在中间划一条线,分为两半区,比赛双方以线为界。对垒双方各3~5人,分居两个半区。比赛方式是两队隔界互相抛接,打不中对方的人或球打不过中界线就输。回球时可用手打,也可用脚踢。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对抗性游戏。

跳竹

跳竹,是怒族特有的民间体育项目,是练习跳高的一种方法。

怒族的跳竹,多在春节休闲之际举行,在平时的聚众场合也跳。跳竹地点一般在村寨里或田间地头。跳竹时,不用跳高架,而是准备一根长约5米左右的青竿,把两头插入地中,使其自然隆起成一弓型。两头距离越近,弓背就越高。比赛、练习时,男女青年们大声呼喊着,一个接一个地从高架上纵跳而过。

划猪槽船

猪槽船即独木舟,划猪槽船是怒族民间一项传统水上竞技活动。

猪槽船是怒族平日在怒江中的水流缓慢地段使用的一类小舟,一般用独木挖成。平时作渡河至对岸的工具,但没到怒族的“仙人节”时,人们常以猪槽船进行竞渡,欢度节日。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已经成为怒族民间传统的竞技活动形式。

怒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还有溜索(有平溜、陡溜两种方式)。拨腰、打鸡棕陀螺、射弩、瓜棋、牛角棋等。

猜你可能也喜欢:

古老的德昂族文化“古茶新香”

盘点:傈僳族节日大全与习俗

精美绝伦的裕固族服饰文化

俄罗斯族的体育活动都有哪些?

5、京族节日,京族传统节日大全

京族除了同汉、壮等民族共同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节日外,哈节(亦称唱哈节)是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现在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京族文化的几个主要传统节日。

一、哈节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岛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八月初十,红坎村在正月十五。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屋顶的屋脊正中塑有双龙戏珠的吉庆形象装饰,哈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设有京家人信奉的诸神神座,殿内的柱子上都雕写着具有民族习俗特色的楹联或诗词。

整个节日活动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迎神:在“唱哈”前一天,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遥迎神,把神迎进哈亭。把所养的“象”(其实就是猪)赶到哈亭绕行三周。然后留到半夜杀掉,由主持“哈节”活动的头人组织参加“哈节”乡饮,听哈的人(即有资格入席的人按先后次序登记在本子上,每年轮到排在最前的一定人数,为“哈头”筹办祭品。)各养一头大猪,养时要把猪洗得白白净净,不得弄脏,也不能咒骂,称为“养象”。

到了节日,看哪个养的猪最大就选他的,这头猪用以祭神之后,只分八斤猪肉分给众人吃,其余的由“养象”户自行支配。

(二)祭神:祭神的具体时间为节日的当天下午三点钟左右,祭神时读祭文。祭神时,还要唱“进香歌”、跳“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等。

(三)入席、听哈:祭神毕,入席饮宴与听哈,称为“坐蒙”(又称“哈宴”),每席六至八人。酒肴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备,每餐由入席人轮流出菜,且边吃边听“哈妹”唱歌。妇女只是捧菜上桌,不能入席坐。妇女、儿童均在“哈亭”外边听歌。

“唱哈”是“哈节”的主要活动项目,“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即一个男子叫做“哈哥”,又称“琴公”,两个女子叫做“哈妹”,又称“桃姑”。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殿堂中间,手里拿着两块小竹片,一边唱一边摇摆着敲,伴唱的“哈妹”坐在旁边地上,两手敲打竹制的梆子和之。“哈妹”每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调拨奏三弦琴一节。如此一唱一合一伴奏,直到主唱的“哈妹”困倦了,转由另一个“哈妹”出来主唱,“唱哈”要连续进行三天。

(四)送神:“唱哈”完毕就送走了神灵。送神时必须念《送神调》,还要“舞花棍”。送神后整个“哈节”的仪礼便结束了。

二、中元“施幽”

京族在七月十五过中元节。这一天,早上煮糯饭和糯米糖粥供拜祖先,中午宰鸡杀鸭煮猪肉等供拜祖先,然后进餐饮酒。民间认为,无人供养的野鬼如果缺衣少食就会侵扰村庄,所以,民众请法师在七月十五施衣食,称为“施幽”。

在哈亭前的空坪立起“招魂榜”,两旁铺两行芭蕉叶,放上炒玉米、饭团、饼子、冥衣、冥钞、纸宝,数人戴面具扮饿鬼,一法师于锣鼓声中持法刀上场,喝令四方饿鬼集合在“招魂榜”前,读榜念词,要饿鬼均分衣食莫扰村庄。卜以杯珓,得胜珓,便是饿鬼已受食。然后法师一声令下,扮饿鬼者便与围观的儿童一哄而上,将食品一抢而光,民间认为小孩抢到“绝幽”食品为“得福”。

抢罢食品,将一只芭蕉船放入海中,芭蕉船用芭蕉杆拼成,长两米,宽一米,上插红三角纸旗,装几把米、一些冥衣、冥钞、纸宝,芭蕉船入水时,鸣放鞭炮,焚烧“招魂榜”和冥衣、冥钞、纸宝,将鬼送走。

三、食新米节

农历十月初十下午,各家煮新米供拜“田头公”和祖宗,然后全家吃新米饭,而且要关起门来吃,不能给外人看见。

6、猜你喜欢: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