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带你感受中山小吃文化 带你感受中山小吃文化传承

时间:2023-09-15 14:11:52编辑:未知

文章目录:

1、带你感受中山小吃文化

2、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3、广东中山过年小吃 炊年糕

4、盘点中山特色小吃,一个比一个美味!

5、你所不知的中山祠堂文化

6、猜你喜欢:

1、带你感受中山小吃文化

广东中山原称为香山是香山文化的发源地,后未来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中山。这里的文化饮食小吃继承了广东地区的岭南风味,“吃在中山”更是珠三角同港澳台及侨胞的共识。这里的小吃多来自民间,极大丰富了小吃文化大全。

中山地区饮食主要以当地盛产原料为主,烹饪方法也以粤式较多,口味清淡,注重滋补,讲究色、香、味、形。

中山石岐乳鸽本是中山籍华侨从国外引进的优良鸽种,经同本地优良鸽和杂交后孵育出来的一种乳鸽。这种乳鸽以体大肉嫩、胸肉特厚而著名,烹制方法繁多,其中以红烧乳鸽闻名于省港澳各地。石岐红烧乳鸽其皮脆肉滑,甘香鲜美,幼嫩可口,油而不腻,色香味俱佳,被推为上品佳肴。

中山杏仁饼:因其外形似杏仁,故称。原属家庭自作自食,以后仿制成为商品,外形改为圆形小饼。已有70余年历史。饼身松脆,饼心香甜,肥而不腻,入口融化,风味独到。中山特产杏仁饼是一种绿豆饼。

由于三角洲天热潮湿,聪明的黄圃人采用盐、糖、酱油、酒腌制后再晒干的办法制作了色香味美的腊肉。之后又以这种方法对猪的各个部位进行制作。渐渐总结中一套腌制的配方和制作花式品种的方法。自此,黄圃人制作腊味的技艺闻名于世。

叉烧包是中山人历来喜爱的大众化点心。叉烧包的包皮现在采用酵母发酵法,可使包皮更加松软可口。叉烧包的馅料制作是把叉烧切成丝,再调上糊状的芡,蒸熟,其特点是:包皮松软,馅香有汁。

中山粉果是中山传统名点之一,历史悠久,其中以金吒为代表。此外还有角仔、叶仔、红枣饼等。粉果以澄面、生粉、水、猪油、精盐拌匀搓皮,以叉烧、瘦肉、冬菇、笋、鲜虾配以生抽、白糖、味粉、蚝油等调味品为馅料,经精心包制而成。其特点是清香、肉鲜皮脆、味道鲜味。

中山石岐乳鸽以体形大、胸肉厚、肉质嫩滑而驰名海外。石岐红烧乳鸽以其皮脆肉滑,甘香鲜美,幼嫩可口,油而不腻,色香味俱佳,被推为佳肴。

中山的粽另有自己的特色,因为中山人比较喜欢改良、研究,特别擅长制作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古时,村民觉得郊野多芦兜,认为这种百合科野生植物别无用途,不妨用以试作裹粽。果然,芦兜叶味融入于粽,别有风味。故此,日久成为家乡特色的芦兜粽。

三乡濑粉,是用以优质粘米为主要原料,并选用当地的优质矿泉水,拌和成稠度适中的粉浆,蒸制成细长而很有韧性的园条状鲜粉,成品配上上汤肉料,吃起来粉条润滑爽口而有弹性,非常可口。

2、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中山市是中国4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也是广东的辖地级市,古时的中山市也被称为是香山寺,中山市看名字便是清楚这名字是来自于孙中山先生。本期中山文化带你去了解一下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民间舞蹈:醉龙舞

醉龙舞又称“剪龙”、“转龙”,流行于现中山、珠海、澳门一带,因起舞时要“醉态朦胧”,故名。过去,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即传说中佛祖释加牟尼的诞辰,中山民间就要舞醉龙并吃栾樨饼。

民间习俗:崖口飘色

崖口飘色是具有中山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和民间艺术,是当地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积累、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以及民间文化的创造力。

民间歌曲:中山咸水歌

咸水歌是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汉族传统渔歌,又称“白话渔歌”,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白话渔歌,是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附近以及民众镇一带的汉族民歌,也是当地汉族劳动人民在田间、基围、河堤树下自娱自乐和谈恋爱时唱的民歌,很有地方特色。

民间习俗:小榄菊花会

小榄菊花会是清代嘉庆甲戌年,由“菊试”、“菊社”等民间组织自发组织起来的赏花盛会,在盛会上各家族会将各种菊艺摆设在一起评比高下,会期几天至十数天不定,活动内容主要有赏菊、赛菊、吟菊、画菊、尝菊、水上飘色、菊花戏等,后发展成为每10年一度的“黄花会”。小榄菊花会以花为媒,以菊会友,技艺精巧,规模宏大,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综合性花会。

传统手工工艺:凉茶

凉茶是汉族特色茶饮,是中草药植物饮料的通称。广东凉茶是汉族传统凉茶文化的代表。凉茶是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人体内热的中草药煎水做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治疗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

葛洪所遗下的医学专着以及后世岭南温派医家总结劳动人民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汉族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凉茶,其配方、术语世代相传。

民间歌曲:白口莲山歌

白口莲山歌是广东省中山市汉族传统民歌中较为流行的歌种之一,白口莲山歌是中山客家人的传统优秀民间音乐,是岭南地区汉族音乐的重要元素,是中山民歌的瑰宝。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民间舞蹈:鹤舞

我国是东北地区,把丹顶鹤择偶过程中对歌对舞看成吉兆,美其名曰“鹤舞”。朝鲜族(包括我国、韩国、朝鲜)人民根据大自然中仙鹤的动作编创的舞蹈。

《鹤舞》起源历史悠久,朝鲜族独有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它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研究的价值,对于研究朝鲜族舞蹈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民族舞蹈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3、广东中山过年小吃 炊年糕

广东中山民间,过年的时候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年糕年糕,年发年高。”年关将近了,传统中山家庭都要炊年糕,好吃又有吉祥的寓意。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广东中山过年时少不了的炊年糕。

“炊年糕”这种习俗是中山人过年较有特色的风俗。据《香山县志·同治》第五卷中记载有:“炊笼糕大者至米数斗,其以糖炊者曰甜糕,否则曰白糕……黄叶汁和粉炊者曰黄叶仔糕;其炊糯米为饭揉作饼者曰白糍。”记载的就是包括隆都地区在内的炊年糕习俗。

在潮湿温暖的季节,糯米糕蒸成的年糕容易发霉,表面长出五颜六色的霉菌,本地人视之为“发财”的征兆,而初来乍到的外地人,看到那些“生毛发普”的年糕,都笑中山人。但尽管人家笑话,中山人过年炊糕的习俗依然历代相传沿袭至今。

在中山的隆都地区,民间流传“沙溪年糕,米好水好,猪油香滑,便宜年糕”的谚语,使得“沙溪年糕”美名就此远播,而现在“沙溪年糕”也成为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沙溪镇志》记载,沙溪人过春节,各家各户都蒸一个大年糕。

沙溪人的年糕一般重十来斤,大的三、四十斤。如今,就算是乡下传统家庭,也很少自己动手做年糕。这是因为年糕的制作十分耗时,蒸年糕工作量大,而石岐及东乡人也笑它为“笨实糕”,还编成歌仔:“西乡佬,真系牛,几十斤米做一够(块)”。

隆都年糕寓示快高长大,步步高升这种高糖高油、又大又厚的年糕,实在不易蒸熟。但口福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寓意好。中山市通过“炊年糕”来祈祷来年“年糕年糕步步高”、“细蚊仔(小孩子)快高长大”,故其俗今亦依然。

按照习俗,大年糕要年初二才“开糕”,用以馈赠亲友和招待亲朋,剩下就慢慢享用,有吃数月还吃不完的。而沙溪年糕除食用外,不少人用它来浸酒。将年糕切成小块浸于米酒中,十余日后米酒变得香、甜、醇,对产后妇女、病后血气两亏体虚者等有明显之效果。

4、盘点中山特色小吃,一个比一个美味!

小吃对于吃货来说简直就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当到了晚上,那些充满小吃的步行街便是人满为患,大多数人挤来挤去就是为了尝上一些美味的小吃。不同的地区都有着独特的特色小吃,本期小吃文化大全带你了解中山的特色小吃。

石岐乳鸽:

石岐乳鸽是广东省中山市着名的汉族特色小吃,石岐乳鸽本是中山籍华侨从国外引进的优良鸽种,经同中山石岐的优良鸽杂交后孵育出来的一种乳鸽,这种乳鸽以体大肉嫩、胸肉特厚而着名。

乳鸽作为中山的名菜,除色、香、味俱全外,还在于可兼作药用食疗,因乳鸽肉性温平、入肾肺,有治肺肾伤损久患虚亏功效,还可治疗皮肤恶疮,故此菜式历久不衰。

杏仁饼:

称旅游食品、纪念品,粤语自铸新词谓之“手信”,经济而传神。杏仁饼在进入市场以前,前身就是民间的炒米(粉)饼。后经大户人家管饮食的佣人通过改用绿豆粉又加料、升档发展而来的。

菠萝包:

是源自香港的一种甜味面包,据说是因为菠萝包经烘焙过后表面金黄色、凹凸的脆皮状似菠萝因而得名,有好多种划分,台式的、港式的、广式的等,大致相同,名字也叫法不一,香港叫菠萝油,台湾叫菠萝包,还有的叫冰火菠萝包、星动力冰火菠萝旺等。

神湾菠萝:

盛产于中山市神湾镇的菠萝,名之为神湾菠萝,神湾背山面海,雨水充沛、山地肥沃,特别适宜菠萝生长。经过长期选种培育,神湾所产的菠萝,一般每个一市斤左右,色泽金黄,皮薄肉厚,更难得是芯细爽脆无渣,甜蜜清香而无酸味,浓郁果香留齿颊间经久不散。

小榄菊花肉:

小榄地区盛产菊花。充分利用菊花作食品便应运而生,其中最负盛名是菊花肉。菊花肉是选用猪的背部肥肉、切成透明状薄片用糖腌制,外面拌一层半鲜半干的糖渍菊花瓣而成。

5、你所不知的中山祠堂文化

在民国的时期大多都能够看到稍大的家族都会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家族宗祠,那就是祭拜自己长辈的地方,中国的大多地区都会供奉着祠堂,而其中中山的祠堂却是到现在为止保存最好的。本期中山文化带你去了解一下中山祠堂文化。

祠堂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是全族姓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从供奉鬼神、祖先或者有功德的人,逐步演绎到地方教化,聚众议事的场所。中山的祠堂,始建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延续到民国,成百上千大大小小的祠堂遍布于中山的城乡。

在中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现有三涌,后有石岐”。850多年前福涌梁氏的三世祖梁溪甫督建铁城有功,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建了这座纪功祠,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功建铁城梁公祠”。

现存的梁氏宗祠石木顶梁柱,木桁瓦盖结构,属三进天井,耳厢唐宋建筑风格;并集岭南建筑之精华,显得庄严、深沉而富丽堂皇,是良都地区保存较完好并具有很高建筑艺术的古建筑。

经历几百年风雨,如今“功建铁城梁公祠”依然耸立在福涌村的显要位置,作为中山古城建城的功臣,梁氏的后人,甚至每一个中山人一定庆幸自己的先民,为后代选定了这样一方水土作为家乡的桑梓。

祠堂的的显性文化通过建筑形制和外观装饰来表现,祠堂内外的石雕、木雕和泥塑、灰塑等工艺都蕴含了丰富的含义,比喻石榴,代表石榴多子多子多福。比如莲花和白鹭则教育子孙一路清廉,就连地砖的铺设也有人字形、田字形和丁字形的讲究,不同的铺设寓意人丁兴旺,家有良田等美好理想……一砖一瓦都突显了岭南建筑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

很多的祠堂门前都有一眼塘,水塘后面是良田,背后有山,其实是隐藏了前照后靠,藏富其中的风水理念,再比如很多的祠堂都有堂号,堂号则蕴含了这个姓氏的郡望在里面,说明了这个族姓源自哪里,祖上的功德如何?

祠堂就是中国乡村中最令人炫耀的建筑,祠堂中的族谱记载了宗族的世系源流,厚薄不一的族谱流淌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所以不管你迁徙到何方,不管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族谱都将连接着血缘和亲情,每年的清明节很多旅居海外的乡亲就是根据祖辈父辈的族谱,寻根问祖不远万里回到故乡的祠堂祭祖。

6、猜你喜欢: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