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江西奉新百丈寺简介,不为人知的信仰故事

时间:2023-10-05 22:11:38编辑:佚名

文章目录:

1、江西奉新百丈寺简介,不为人知的信仰故事

2、属狗不为人知的秘密

3、江西历史名人故事,陈寅恪简介详解

4、不为人知的韩国泡菜的故事

5、浔阳楼在哪,浔阳楼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6、猜你喜欢:

1、江西奉新百丈寺简介,不为人知的信仰故事

江西奉新百丈山是百丈寺与中国俯角禅守“天下清规”的发源地。如今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如今百丈寺是中外闻名的佛教胜地,是中国十大佛教古寺庙之一。本期的江西文化带你了解江西奉新百丈寺简介和不为人知的信仰故事。

百丈寺地处江西省修水、铜鼓、宜丰、奉新四县交界的赣西北山区,坐落于国家4a级景区百丈山风景名胜区内,总占地面积约1200亩。是中国佛教禅宗古寺庙之一,“禅林清规”(即“天下清规”)发祥地。最初为“乡导庵”,后因大智禅师怀海在此住持修行改为“百丈寺”。百丈寺东、西、北三面均倚山,寺院卧其中呈“太师椅”之势。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

唐大历间(766-778),由乡绅甘贞创建,初名为“乡导庵”。当时唐朝极度盛行佛教,倡导因果轮回。佛教为当时“国教”。后延请大智禅师怀海在此住持修行,遂改名为“百丈寺”。怀海到达百丈寺后,勤研佛经,探究禅理,尽改僧尼云游在外,沿门托钵,不事劳作之习,开创农禅并重的实践,强化丛林组织形式,终于在百丈寺为禅宗另立一种规式,撰写了“诏天下僧悉依此而行”的《禅门规式》又称“百丈清规”。

从此百丈寺声名大振,香火极盛,四方僧人前来朝圣者络绎不绝,在中外佛教界极负盛名,有“三寺五庙四十八庵”之说。大智怀海禅师影响甚大,沩仰、临济、黄龙、杨岐诸宗皆出其下。

唐宣宗登基时御赐“大智寿圣禅寺”匾额。

到南唐,曾迁寺于原寺址的西北面,不久被毁。

宋代元丰年间,又在原址建起寺院。张元尽曾为它写过文章。

明清两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北门大殿规模宏伟,院内有凌云亭、师表阁、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物。后来几经兴废,寺院几乎倾塌殆尽,现大雄宝殿与僧寮二栋尚存。大雄宝殿为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修建留下,长10米,宽12米,高4米,是寺院中的正殿。大雄宝殿古朴、端庄,从现存的大雄宝殿可以看出当年百丈寺的规制。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李秀成,率领大军路过奉新,再次焚毁百丈寺,只留有一座大雄宝殿、僧疗。

1949年後,百丈寺仅存大雄宝殿及右侧的两栋客房,殿内正中的如来佛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只留下巨石砌成的佛像座及东侧地藏菩萨座基。改革开放後,百丈寺又重新进行了维修,有大雄宝殿、玉佛殿、三圣殿及伽蓝殿等建筑。

2004年当代佛门泰斗,百岁高龄本焕长老集亿元善款重建百丈寺祖庭。重建工程于2009年9月顺利告竣,寺庙占地1200余亩,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2011年8月31日举行了开光庆典。

传说故事

在百丈山西北处,有一座皇娘墓。传说是当时唐宣宗在百丈寺当沙弥时,天天早上在大门口打扫卫生,大门外经常有一个村姑给种地的爹娘送饭路过。

这一来二往,宣宗见村姑清纯秀丽,朴实可爱。村姑见宣宗眉宇高贵,气度不凡。二人就产生了感情。后来唐宣宗回宫即位后仍念念不忘这个在他落难时给他带来了温暖和快乐的小村姑,就下圣旨派人将村姑接进宫来享受荣华富贵,谁知迎亲的仪仗队浩浩荡荡进入村姑家里说要带她走的时候,这种大场面把村姑吓坏了,以为自己犯下了大罪,跑到后山崖边跳崖而死。消息传到宣宗那里,唐宣宗悲痛不已,下旨当地县官给这村姑修了一座“皇娘墓”。

关于百丈寺还有一段关于唐朝一个皇帝唐宣宗的传说,当时,宫中宦官专权,宣宗李忱尚未即位,李忱遭其侄武宗之猜忌,处境险恶,遂决定出外避避灾祸。有一天,他遇见一名高僧,谈及此事,高僧留下“退至百丈”四个字便走了。

于是李忱翻阅地图,发现奉新有座百丈山、便历尽辛劳,不辞万水千山,来到百丈山,一来到此处,见高山耸立,峰峦叠翠,山花吐艳、景色迷人。便写下一首诗“仙花三月不间色,灵境无时六月寒,更有上方人来到,晨钟暮鼓碧云端”。

于是留下来参禅修行,后来他回到朝廷当了皇帝。野狐岩的故事:野狐岩石位于百丈寺后山,相传有一老者在回答:“大修行者还落因果吗”?老者错答为:“不落因果”。因此五百多年来,一直堕于野狐身中不能解脱。一次怀海大师开堂讲法时,他化为人形前来听法,经怀海大师点化,才明白不落因果为不昧因果,他才得以脱掉野狐之身重变为人身,野狐岩就是他脱身之所。

茶道故事

茶的使用,在中国最少有4700年的历史。到唐代,茶文化伴随着茶禅的出现而确立。茶禅,又是伴随着《百丈清规》的诞生而形成。虽在《百丈清规》之前,佛教已经普遍出现饮茶的现象,但那不过仅仅是为了防困倦,作为静思维的助修方法。《百丈清规》的建立,正式确定了茶在禅门的重要地位。

《百丈清规》的不少条文中,均提及茶在寺院中的使用方式、作用和意义。寺院法堂设有两面鼓:东北角设“法鼓”,西北角设“茶鼓”。讲座说法擂法鼓,集众饮茶敲茶鼓。寺院中有“茶堂”设施,有“茶头”执事,有供祖师的“奠茶”仪式,有坐香后的饮茶助修,有集体吃茶的“普茶”活动。院中还种植茶树,采制茶叶,所有这一切都被视为佛事。更有百丈禅师的“吃茶,珍重,歇”禅门三诀,以茶悟道。

宋时,茶从中国的寺院传到日本。临济宗禅师圆悟克勤手书“茶禅一味”四字真诀,由日本留学生带回东瀛,被奉为国宝,代代相传,直至今日。日本禅师荣西入宋时,将茶从中国带回国种植。其后,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以禅宗思想为背景,将其发展成为日本茶道。吃茶之风由寺院传至文人士大夫,最后普及到民间。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日本“和敬清寂”的茶道理念。

高僧云集

唐、宋、元、明、清都曾有许多高僧在此住持弘法。临济宗鼻祖黄檗禅师,沩仰宗鼻祖灵佑禅师也曾追随怀海大师在百丈寺参禅学佛。唐朝惟政,宋代有道恒、道震、智映、净司;元代有大昕、德辉等;明代有明雪禅师;清代有云堂、德清、石兰等高僧都曾在此住持弘法。

【结束语】对于古时候的寺庙,流传至今,总是让人觉得有种神秘感与历史感,带个我们古老、朴素的韵味。

百丈山景色山清水秀,风景迷人是座难得一见的仙源灵境,适合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来欣赏。也许会发生一些属于自己人生当中最为珍贵的故事,这也说不准的。

2、属狗不为人知的秘密

属狗:花痴

属狗人给人一种活泼开朗、单纯善良的感觉,性格直率却容易冲动,即使这样属狗人还是一样惹人喜欢。然而属狗人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他喜欢帅哥美女,每在街上看见帅哥美女都会行注目礼,良久收不回目光,是典型的花痴型人物。不过这一点属狗人不会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只是他心里的小秘密。

因此他们最大的秘密就是花痴,不过这也是十分正常的呢,有谁不喜欢帅哥美女呢,这也是人之常情,只是属狗的人不会轻易的表现出来而已,但是他们内心却是对这些都很喜欢的。

3、江西历史名人故事,陈寅恪简介详解

陈寅恪是江西一位历史名人。是以为集一身技艺在身上,百年难见的人物。曾经任职任教与清华,西南联大,广西,燕京和中山大学等等。自己也会写一些书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到江西文化,了解更多关于陈寅恪的资料。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祖父陈宝箴去世后,陈三立举家迁居江苏金陵,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教授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先后延聘教师有国学大师王伯沆、柳翼谋、周大烈。

陈家两代素来倡议新政,“思益学堂”领风气之先采用现代化教育,陈三立与教师相约一不打学生、二不背死书,一派新式作风,深得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赞赏。如此家学渊源下,陈寅恪自小除打好深厚的国学底子,眼界并扩及东西洋,留学日本前便“从学于友人留日者学日文”。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复旦公学。

清宣统二年(1910年),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回国。

民国七年(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度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民国十年(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民国十四年(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研究院国学门,由胡适建议采用导师制。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最为学博识精”。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为导师,并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民国十五年(1926年)六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上海与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唐筼结婚。二人育有三女,一生相濡以沫。

民国十八年(1929年),他在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着述。在清华大学开设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证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昌宫词》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

民国十九年(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治丧完毕,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他离昆明到香港,拟全家搭英轮转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陈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3]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着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再次应聘去牛津大学任教,并顺便到伦敦治疗眼睛,但由于此前在国内进行过一次不成功的手术,再经英医诊治开刀,目疾反而加剧,最后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

寅恪怀着失望的心情,辞去聘约,于1949年返回祖国,任教于清华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广州,拒绝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要他去台湾、香港的邀聘,任教于广州岭南大学。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合并于中山大学,遂移教于中山大学。

4、不为人知的韩国泡菜的故事

“韩国泡菜”是韩国非常著名的菜,韩国人认为泡菜代表着韩国的烹调文化,还可以补充营养,治疗多种疾病。虽然泡菜的功能可能没有那么神奇,但这也无法阻挡韩国人对于泡菜的喜爱。

那么,从韩国饮食文化来说,韩国泡菜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对韩国人而言,泡菜堪称韩国的“第一菜”。仅从韩国人食用泡菜的历史,你就不得不叹服泡菜那近乎神奇的生命力。据史料记载,韩国人最初淹制泡菜是在高丽王朝(公元918年至1392年)中期,算起来超过1000年。10多个世纪过去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而不起眼的泡菜却伴随韩国人迈进了21世纪。

韩国人每日三餐离不开泡菜,以至有“无泡菜不成餐”之说。如今,泡菜能够像其他工业品一样实行“工厂化”生产,而就在二三十年以前,淹制泡菜对于韩国家庭还是一件大事。能不能做出像样的泡菜,是一个家庭主妇会否持家的重要标志;据说,谁家娶媳妇时还要看看她做泡菜的手艺如何呢。

韩国奥运健儿每次出征都要从国内专门携带泡菜出国,有时由于外国海关检疫不予放行竟然启动了外交交涉。如果运动员吃不上泡菜,没有食欲,就会影响比赛成绩。连日本一度也有这样的传说:说是日本读卖棒球队实行“泡菜作战”,在赛前让队员们用泡菜佐餐,结果队员们个个元气大增,比赛中生龙活虎,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听起来似乎有点儿“神”,或许也有点广告的味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日本人确实把泡菜视为“健康食品”,泡菜也确确实实风靡了日本列岛。

且不论泡菜的功效是否真的那么神奇,说泡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则肯定是确定无疑的。据科学分析,泡菜是在食盐的渗透和微生物发酵的复合作用下淹制而成的,在发酵恰到火候的情况下产生的乳酸菌能够抑制肠内腐败细菌的繁殖,并能供给人体所需的盐分及钙、钾、铁等无机盐。

另外,淹制泡菜时要使用辣椒和鱼、虾酱,辣椒所含的辣椒素能够阻止鱼虾酱里含有的游离脂肪酸的氧化,除掉其特有的腥味,使泡菜清爽可口,大振食欲。泡菜里的辣椒素,不但能抑制肥胖,而且能够迅速分解诱发心血管疾病的脂肪质。泡菜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并可培养对外伤感染的抵抗力。同时,作为一种碱性食品,它可有效预防血液酸化,它富含纤维素的特点又使它能够发挥肠道“清道夫”的作用。

您可能也喜欢:

湘菜文化的特征与精神

做一个美国吃货:传统美式美食详解

湘菜文化:湘菜的七大特色

川菜文化:川菜的类别

5、浔阳楼在哪,浔阳楼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浔阳楼是中国江南十大名楼之一,让它声名大噪的缘由还是要从《水浒传》中宋江题反诗说起。因此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去一睹它的风采。

有关浔阳楼的故事,你们听过几个呢?那些名人到过浔阳楼,而被浔阳楼的景色所震撼呢?本期的江西文化带你了解浔阳楼在哪,浔阳楼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浔阳楼,中国江南十大名楼之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区的九华门外的长江之滨。浔阳楼之名最早见之于唐代江州刺史韦应物的诗中。随后,白居易在《题浔阳楼》诗中又描写了它周围的景色,而真正使浔阳楼出名的是古典名着《水浒传》。小说中的宋江题反诗、李逵劫法场等故事使浔阳楼名噪天下。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还记得浔阳江头,那个孤独,美丽,惆怅的女子吗?一个京城走红的歌女,十三岁教坊学琵琶,学后名列京城第一,弹奏的乐曲让人深深痴醉。一笑倾城的美貌让人嫉妒,众多爱慕者却没有一个抱有真心。

青春易逝,容颜易老,渐渐门庭冷落,车马日稀,迫于生计,嫁于商人,怎奈商人重利轻离别,内心的孤寂又有谁能明白。知音难寻,琴声的惆怅又有谁能懂。

日复一日,那个白衣诗人出现了,人生难得一知己,不用言语,了然于心,她为他犹抱琵琶弹奏一曲琵琶行,他送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唱。

【浔阳楼名字由来】

九江好座浔阳楼!古楼飞檐雕画,分外壮观,雕檐外高悬一面匾额,乃是宋代大文豪苏轼所写“浔阳楼”三字。

据说当年苏轼本欲题“浔阳酒楼”四字,但不慎墨污“酒”字,于是将错就错,干脆去掉那个“楼”的限制定语“酒”字,气魄反而要大得多了。

底楼大厅内陈放着梁山108位将领的瓷身人像,栩栩如生,姿态各异,两侧墙壁上镶嵌的大型瓷板画,描绘的正是当年宋江在浔阳楼上题《西江月》“反诗”的彩色石膏塑像,墙壁上有今人书写的宋江“反诗”。

四楼顶层为评书茶座,由当代艺人日日来此讲说评书,其中《水浒传》中的名段宋江题“反诗”,格外吸引听众。看来,《水浒传》这部古典名着的影响,确是不可小视,它所带给九江人的“衣食父母”效应,确实不可低估——据悉,这座“浔阳楼”,每年门票收入几百万元。今后来此寻幽访胜、慕名怀古的游客,还将增加。这岂不是“胜地因一人而名世,山水为一书而增色”么?

浔阳楼是当时天下第一楼,唐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在江州做刺史的时候写的,乐天居士的《琵琶行》红遍了大江南北,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使江州荒蛮之地,也有了声色,浔阳楼(“浔阳楼”为宋东坡题)和琵琶亭(宋江、戴宗、李逵和张顺在打斗之后吃酒的地方)也因此出名了。然而,古人安土重迁,不愿背井离乡,漂沦憔悴,辗转江湖,也思落叶归根,何况是被贬或被刺配到此地的人,宋江应该和白居易是一样心情。

【宋江题反诗】

宋江在郓城县,虽然算不上是仕途通畅,一帆风顺,也是自得其乐,从容度日。如果这样一直下去,或许也就没有那么多故事,只不过为“意气”二字,救了晁天王一行,为掩盖此事又杀了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小吏,便沦为了囚徒,刺配江州。

一日独自一个到浔阳楼畅饮,想到自身,甚是烦闷。原文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

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便唤酒保索借笔砚来。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

从他的诗词看来,这时的宋江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还想着衣锦身荣,平安家去与亲人团聚,一方面又想常人不敢想,说平常人不敢说的话。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如造反,快意恩仇。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就是最好的写照。

身贵或造反都是只梦想,此刻无论是哪一个条件都不成熟,因此他对外总是说“误题”,但是他的心意大家是知道的。结果意外出现了,他被黄文炳告发,入了狱,动了刑,还连累的好兄弟戴宗,知道众好汉劫了江州法场,才救了他出来。

【结束语】古今中外,关于浔阳楼的诗句真的是数不胜数啊,来浔阳楼的名人更是多如牛毛。但是无一不对浔阳楼的景色而感叹。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还有着名的“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都是源于浔阳楼。

6、猜你喜欢: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