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爱情的象征,壮族绣球文化(绣球的象征意义)

时间:2023-10-21 20:07:17编辑:佚名

文章目录:

1、爱情的象征,壮族绣球文化

2、壮族文化:壮族霜降节的由来及简介

3、为什么壮族崇拜蛙文化

4、壮族文化:蚂拐节的习俗

5、壮族文化:壮族民歌的特点

6、猜你喜欢:

1、爱情的象征,壮族绣球文化

爱情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经历爱情也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刻之一,那么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爱情怎么表达,从古至今就有爱情信物这一凭证,即使是再普通的东西都会被赋予浓浓的情意。那么绣球就是壮族文化中爱情的象征。

绣球的传统文化内涵

绣球是壮族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信物。每逢春节、三月三、中秋节等传统佳节,壮族青年男女相邀会集村边、野外,分成男女两方对歌。对歌中,男女双方相互越来越了解,姑娘们会把手中的绣球掷向自己中意的小伙子。

小伙子接住绣球欣赏品味一番后又向姑娘抛回去。经过数次往返抛接,如果小伙子看上这位姑娘,就在绣球上系上自己的小礼物,抛回馈赠女方。姑娘若收下小伙子的礼物,即表示接受小伙子的追求。

关于壮族以绣球传情、求偶的风俗,自宋代以来屡有记述。可是壮族以绣球传情、求偶风俗的源头远不止于宋代。不论是从文献记载,还是从现代民俗材料来看,抛绣球本是歌圩中的一项活动,而歌圩是原始社会族外婚时期形成的。抛绣球求偶既然是歌圩求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起源或可上溯到原始社会。

在广西“绣球之乡”的靖西旧州和“山水甲天下”的壮乡桂林,都流传着关于绣球的美丽传说。这些传说一传十,十传百,绣球慢慢地变成了壮乡人民的吉祥物,进而相约成俗,演变成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

壮汉文化互动的典型表现

据研究,在今靖西旧州,绣球由早期的布囊包变为球状并绣有图案,是因为旧州原是州城所在地,受汉族先进工艺文化影响较大。绣球呈花状球形,一方面是受大自然鸟语花香的陶冶,另一方面与花婆崇拜不无关系。

壮族绣球多以红、黄、绿等暖色调做底及面料,先用布制成花瓣状,并在每瓣上用色线或加上色布绣成壮族人民所熟悉和喜爱的各种图案,然后按6、8或12瓣等合成花球状,在下端系一条五彩的丝坠或重穗子。托物言志,抒发情感,是绣球的重要功能。大体说来,绣球的传统图案主要有花卉果木、祥禽瑞兽、文字符号三大类:一是花卉果木,包括牡丹、菊花、梅花、芭蕉、荔枝等;二是祥禽瑞兽,包括龙、凤、麒麟、仙鹤、十二生肖、青蛙等;三是文字符号,包括“万事如意”、“岁岁平安”、“百年好合”等。其中,花卉果木类题材在绣球的图案纹样中占比最多。

壮族绣球文化在与汉文化的互动中传承和发展。直至20世纪50年代,绣球一直是壮族男女之间传情、定情的信物,由壮族姑娘在闺房完成,有很强的隐私性。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绣球跨越了“私密性”而具有了公共性——抛绣球成为了一项体育运动。

20世纪70年代末,电影《刘三姐》的重演是绣球由“私密性”物品转变为公共物品的另一个推手,电影播出后,绣球被公认为壮族的标志物。改革开放后,绣球被开发成为民族手工艺品,逐渐走向产业化道路。

从“地方性知识”到人类共享文化的升华

绣球的传承与发展经历了从闺房隐私到广西文化符号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引导、市场经济的牵引和绣球工艺精英的带动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而“文化的商品化”成为核心。绣球正是在政府的倡导和政府文化机构的支持下得到传承和创新发展。

走向市场的传统文化必然要遵循市场的逻辑。正是在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近乎消失的传统绣球文化被发掘出来并赋予新的内涵,显示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正是借助市场的力量,绣球文化实现了从“地方性知识”到人类共享文化的升华。

2、壮族文化:壮族霜降节的由来及简介

大家都知道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霜降,其实壮族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有一个霜降节,劳作了一年的壮族人会用迎霜粽来招待亲友,同时进行娱乐活动。

那么,在壮族文化中,霜降节的由来是什么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霜降节以大新县下雷镇最具特色,其来源与下雷土司传说和庆丰收有关。相传土司第十四世许文英,其妻岑玉音为湖润土司的女儿,曾和其夫于清末一道骑牛到闽越沿海抗倭(一说抗安南)。因为岑玉音是骑着牛去打仗的,所以被称为“娅莫”,“娅”是壮语里对老年妇女的称呼,“莫”即黄牛。

岑玉音抗侵略凯旋之日正值霜降节,为纪念许文英及岑玉音,下雷人民建起玉音庙(庙娅莫),逢霜降日民众扛着玉音的画像举行游神活动。关于岑玉音的事迹有两种不同的传说,一说壮族妇女岑玉音箭术高超,勇敢过人,曾带兵去广东、福建沿海一带抗击倭寇。她用兵果断,料事如神,多次打败入侵的倭寇,得到皇帝的封赏,最后她解甲回乡,直到逝世。人们因她曾在霜降这一天大败倭寇,所以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以示纪念,逐渐形成为霜降节。

另一说是她和丈夫一起,为保卫壮族人民的安宁及财产,率兵抵御入侵之敌,于霜降之日大获全胜,故当地百姓庆祝三天,定为节日。每逢霜降的前一天,各地壮胞都到下雷附近各村寨借宿,次日清晨到玉音庙进行拜祭。据说清代时,当地州官也要备办供品前来参加祭祀。群众祭祀完后归来,就近表演舞狮、演唱壮剧、民歌等活动,欢度怀念民族英雄的节日。节庆由此而来,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霜降节还与稻作族群的节期规律有关,是丰收节的一种形式。《归顺直隶州志》中关于“霜降节”的记载,里头有:“前一日,州城各户裹粽,谓之‘迎霜粽’。节间燃烛烧香,供祖先,给小孩。四乡亦作糯米糍,谓之‘洗镰’。推原其故,盖幸登场事竣也。”

您可能也喜欢:

布依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六月六

藏族的传统历法简介与特点

藏族文化中一朵瑰丽的花:藏族民歌

3、为什么壮族崇拜蛙文化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主要聚集在中国的南方。不过他们十分的崇拜蛙文化,可以在很多的石壁上看到关于它的刻画。那么壮族为何这么崇拜蛙文化呢?本期的云南少数民族,为你解析。

一、壮族蛙崇拜的起源

壮族地区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对蛙的崇拜。壮族古代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历史的传承一般是由口头文学来完成。因此,我们可以从壮族的口头文学中来了解壮族崇拜青蛙的起源问题。

流传在广西东兰、巴马、凤山等壮族地区的《蚂虫另歌》(蚂虫另即青蛙)唱到:“天下树有根,地上

4、壮族文化:蚂拐节的习俗

蚂拐节是壮族一个重要的节日,也被叫做青蛙节,这一天壮族人祭拜的不是掌管施云布雨的龙王,而是青蛙,这不得不说是个奇怪的节日。

那么,在壮族文化中蚂拐节的习俗是什么样的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找蚂拐

正月初一早饭后,大人小孩三五成群下田间地头寻找蚂拐,按惯例取两只,一公一母。并交由主持此次活动的负责人将蚂拐装入一节剖开的竹筒内(称“蚂拐棺”),合好绑紧,用彩色纸糊面。第二天,青少年们抬着“蚂拐”巡游本屯各户,念诵祝词。祝贺主家新年万事如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祭蚂拐

正月十五日,在沿袭固定的蚂拐坟边竖起五六米高的彩色纸幡,摆上祭品,敲打铜鼓皮鼓,祭祀蚂拐。

地葬蚂拐日期

例如东兰县巴畴乡的巴英屯是二月初二,金谷乡弄法屯是二月初三,而大同乡切近屯则在正月二十八,但都在正月二十五至二月初七这段时间内。葬蚂拐的仪式不同,规模也有大有小,巴畴乡巴英屯仪式最为隆重,每次活动总有上千人参加,活动内容也很丰富。以此为例简述。

这天早饭后,屯里响起三声“地炮”,青年们就扛上四面铜鼓上村边高坡上敲打,直到傍晚才回家。晚上全屯男女老少汇集纸幡下,举行葬蚂拐仪式。葬蚂拐前,先将去年旧尸骨取出,观其颜色,据说骨黄预示这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骨白则干旱,五谷歉收,而棉花却丰收;骨黑则庄稼、人畜有病有灾。然后,由一老者念诵祭词,埋葬新蚂拐。

化装表演

葬蚂拐前,外村赶热闹的后生源源而来,此时,两位老翁戴假面具,用破布烂蚊帐裹身,扮成“蚂拐公”和“蚂拐婆”,在一群各戴七丑八怪假面具、手持棍棒的“蚂拐仔”的护卫下走进人群中,众人自动让出一条三四米宽的过道来。约成俗定,这条过道一直到散场也无人敢去侵犯。

“蚂拐公”和“蚂拐婆”过过道和巡垌一周之后,即悄然离去。“蚂拐仔”们则留下维护秩序。之后,过道上出现“算命先生”、“渔翁”、“卖药郎”等几个角色,按角色持道具作兴表演,内容均为预祝新年万事如意,消灾除难,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接着两男两女(女的也由男的装扮)在过道上齐唱赶鬼歌。这一过程,如今大多地方已经从简不盛行了。

对歌

主持人宣布歌场纪律,与一人齐唱开场歌后,蚂拐歌会开始,十多几十对歌手按男女分排,双双对对唱山歌。内容有天文、地理、历史传说、风俗人情、生产劳动等,但大量的还是恋爱歌,直唱到天亮,并约定下次歌会再会后才结束。至此,整个蚂拐节就在天亮以后结束了。

您可能也喜欢:

内容丰富的彝族风俗与文化

烟盒舞的历史溯源及鲜明特色

维吾尔族的手工艺品:英吉沙小刀

苗族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傩文化

5、壮族文化:壮族民歌的特点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歌,而壮族的民歌特别发达,不论男女都会在很小的时候学习山歌,父母也会将山歌交给自己的子女。

那么,在壮族文化中,壮族民歌有什么特点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一、壮歌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比兴美。壮族人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比较委婉、含蓄,与西方人那种赤裸裸的表达有明显的不同,这或许是比喻比兴手法在壮歌中得以普遍运用的原因。

二、壮歌具有一挥而就、出口成章的特点。古人虽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得来一个字,拧断几根须”等句以及“推敲”的典故来说明诗歌创作的艰辛,但同样有曹植七步作成名诗的“快手”敏才。所以壮族歌手们普遍具有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对唱几天几夜而不重复的令人叫绝唱功同样不足为奇。快思敏捷上更是曹植“七步成诗”的速度望尘莫及。壮人的嘴巴几乎就是山歌的源泉!

二、壮歌具有整齐严谨、琅琅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壮歌最擅长于譬喻和生动的描写,能给予唱者和听者极大的感动。故清代闵叙说:“壮人生于深山……其歌,字皆土音,韵则天籁,译而通其意,殆亦工于词者。”

您可能也喜欢:

壮族文化:莫一大王节的传说

壮族文化:壮族霜降节的由来及简介

布依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六月六

6、猜你喜欢: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