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最传统的民族仪式:柯尔克孜族割礼 柯尔克孜族忌讳

时间:2023-11-24 16:10:18编辑:未知

文章目录:

1、最传统的民族仪式:柯尔克孜族割礼

2、柯尔克孜族传统民间习俗:熬鹰

3、柯尔克孜族名人有哪些

4、柯尔克孜族的猎鹰节的由来和传统

5、柯尔克孜族的传统仪式:玛扎尔塔依德

6、猜你喜欢:

1、最传统的民族仪式:柯尔克孜族割礼

割礼,作为某些地区和民族千百年流传的一种成年仪式习俗,分为男性割礼和女性割礼两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也有关于割礼的仪式,柯尔克孜族就是其中之一。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柯尔克孜族文化中了解看看吧。

割礼,是柯尔克孜人仅次于婚礼的重要仪式。

割礼就是在男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时举行一定的仪式割去他们阴茎上过长的包皮。行过割礼之后,这个小男孩便成了一个穆斯林。割礼既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通行的重大人生礼仪,也是穆斯林民族文化特性的标志,还是卫生之举,广为穆斯林民众所接受。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穆斯林民族割礼习俗中最初单纯的宗教性涵义已日趋淡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割礼变成一种展示民族传统文化、共同心理、思维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文化复合体。

关于割礼的简介:

据史料记载,世界上割礼分为男性割礼和女性割礼两种。男性割礼即切除全部或部分阴茎包皮,实行割礼的民族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男性行割礼是古代许多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早在伊斯兰教之前就已经在许多民族和宗教中盛行,比如在犹太教和基督教中都有这种传统。

男性割礼作为一种传统礼仪,既有宗教的意义,也有人生的现实意义。男性割礼无论对男性本身还是他的妻子的健康都是有利的。伊斯兰教信仰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十个少数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

因而中国信奉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也都有依照习俗规定举行割礼的仪式,十分庄严隆重。但伊斯兰教各民族只对男性做割礼,绝无女性割礼而言。

2、柯尔克孜族传统民间习俗:熬鹰

在柯尔克孜族历史上,鹰与人类有着紧密的联系。鹰在锡伯族中不是人们的宠物,更像是一位好朋友。而熬鹰是消除鹰野性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柯尔克孜族中有着很长的历史。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形成了现在的民间习俗。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柯尔克孜族文化吧!

柯尔克孜族人与鹰,有着亲密的关系。千百年来,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猎鹰之乡”。在没有枪支的岁月里,人们驯服凶猛的雄鹰为自己捕猎,一只好的猎鹰可以养活一家人。过去,一只鹰的价格比一个柯尔克孜族姑娘的嫁妆还要高。养鹰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儿。办一个驯鹰许可证要500元不说,这家伙每顿能吃两公斤肉,还得是新鲜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保护野生动物国家明令禁止驯鹰。两年后,因为了解到驯鹰术是柯尔克孜族人千百年来的特有民俗,需要保护和传承,禁鹰令才解除了。柯尔克孜人与鹰恪守着一个约定:他们从不把这珍贵的猛禽连窝端,总是悄悄拿走那只最心仪的幼鹰回家驯养。

一个出色的驯鹰人需要具备三种品质:爱好、稳重、力气。三者缺一不可。

捕鹰后为了消除鹰的野性,牧民们一般使用“熬鹰”的方法,一般鹰很傲不会吃人给的肉,驯鹰人就把它放在一根横吊在空中的木棍上,来回晃动木棍,使鹰无法稳定地站立,就这样连续数十天,不让它睡,鹰被弄得晕头转向,精疲力尽而摔倒在地。但就算摔倒了,也不要心疼它,要往它的头上浇凉水,使它苏醒过来,并且还不让它睡着。之后还要饿鹰,一般要把鹰饿10到12天,只给它饮点盐水或茶水,但不喂食物,鹰的脂肪熬得差不多了,身手才能敏捷起来。经过这一番打磨,鹰的野性大都能去掉,驯服于主人。

柯尔克孜人把鹰分成三大部落,每个部落又分12个小部落,每个部落的鹰性格都不一样。有的平和温顺,有的脾气暴躁,有的身手敏捷……只有先弄清楚这些性格迥异的家伙,才能更好地驯服他们。捕回家的鹰先用芦苇管往嘴里灌水洗胃,然后将鹰架在驯鹰人的胳膊上连续5天5夜不让睡觉,消磨它的野性。只要鹰犯困,就用木棍敲它的头。这样还能让鹰逐渐适应主人,并最终产生依赖。几天后,让疲惫之极的鹰吞下用皮革裹着的肉,因为皮革不能被消化,转天就会被吐出,同时带出体内多余的脂肪,达到“瘦身”目的。经过3至5次的吞吐,鹰的体重减少一些时,室内熬鹰宣告结束。

“熬鹰”过后还要“养鹰”。养鹰也有一套方法,驯鹰人把肉放在手臂的皮套上,让鹰前来啄食,饥饿许久的鹰见了肉便不顾一切地扑过来,驯鹰人则一次次地把距离拉远,而且每次都不给它吃饱。这样反复进行,直到鹰能飞起来,啄到驯鹰人手臂上的肉为止。喂鹰的肉也有讲究,必须是不含激素的鲜肉,各种动物的内脏也不行,脏肉、烂肉、有异味的肉都不能喂。

您可能还喜欢:

柯尔克孜族特有的语言文字

颇具民族特色的瑶族茶文化

从火把节看白族文化,你知多少?

颇具民族特色的白族服饰文化

3、柯尔克孜族名人有哪些

民族名人是一个民族拥有优秀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形式。不管一个民族的人口数量是多还是少,总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人,这些人的存在就是民族实力的一种证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柯尔克孜族文化中的那些名人吧。

伊斯哈克拜克·木农阿吉

新疆乌恰县人,幼时曾就学于经文学校,1925年去苏联求学,开始接触革命思想。回国后因宣传革命思想被捕入狱,出狱后便投身军队。先后担任了曾一度伪装进步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的盛世才军队的团长、旅长等职。

他治军有方,带领的军队有严明的军纪和战斗力。由于他在军队和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不断提高,使军阀盛世才非常担心。1940年,盛世才解除了他的军职,调往伊宁任哈柯文化会会长,并派特务暗中监视。1943年,他秘密潜回南疆,在塔什库存尔干一带组织人民进行反对国民党军阀盛世才的武装斗争。

1944年6月他在塔什库尔干组织武装起义,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爆发后,他负责建军工作,先后任民族军副总司令、总司令等职,并亲自指挥了着名的精河--乌苏战役,显示出了他的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1949年8月27日,在去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朱素甫·玛玛依

柯尔克孜族民间歌手,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县人。现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新疆文联副主席,新疆政协委员。幼年跟随父亲学习伊斯兰教经文和宗教知识。自幼喜爱故事、民歌。他的哥哥巴勒拜·玛玛依是一位民间文学的爱好者,他搜集收藏了大量有关民间文学的资料和书籍,其中就包括着名史诗《玛纳斯》。

朱素甫·玛玛依稍长,便大量阅读和背诵其兄收藏、记录的民间长诗,他以惊人的毅力掌握了史诗《玛纳斯》8部的内容,并在基础上不断加以补充。建国后又参加了中央和地方为了抢救《玛纳斯》而共同组建的《玛纳斯》工作组,并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民间歌手,他演唱的《玛纳斯》最长、最完整。另外他还会演唱《英雄托什吐克》、《库尔曼别克》等多部民间长诗。在1979—1982年全国民间文学作品评奖中,他演唱的《玛纳斯》第五部《赛依特》荣获比赛一等奖。

猜你可能也喜欢:

浅谈达斡尔族的由来和历史

云南纳西族图腾:青蛙崇拜

丽江纳西族走婚风俗介绍

浅析哈萨克族民歌的特点与风格

4、柯尔克孜族的猎鹰节的由来和传统

猎鹰节是2009年3月20日,新疆阿合奇县举办的,当地柯尔克孜族民众聚集在该县赛马场,展示自家驯养的猎鹰。阿合奇县被称为猎鹰之乡,是新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之一。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柯尔克孜族文化中了解吧。

猎鹰节是2009年3月20日,新疆阿合奇县举办的,当地柯尔克孜族民众聚集在该县赛马场,展示自家驯养的猎鹰。

新疆阿合奇县的柯尔克孜族人驯养猎鹰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地牧民仍完整保留着原始的驯养方式,被誉为中国“猎鹰之乡”。柯尔克孜族人在放牧的同时,经常骑马到高达近百米的高山顶上,将自己驯养的猎鹰放飞,因此当地柯尔克孜族也被誉为“鹰王”。

驯鹰习俗:

柯尔克孜族人与鹰,有着亲密的关系。千百年来,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猎鹰之乡”。在没有枪支的岁月里,人们驯服凶猛的雄鹰为自己捕猎,一只好的猎鹰可以养活一家人。过去,一只鹰的价格比一个柯尔克孜族姑娘的嫁妆还要高。养鹰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儿。办一个驯鹰许可证要500元不说,这家伙每顿能吃两公斤肉,还得是新鲜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保护野生动物国家明令禁止驯鹰。两年后,因为了解到驯鹰术是柯尔克孜族人千百年来的特有民俗,需要保护和传承,禁鹰令才解除了。

柯尔克孜人与鹰恪守着一个约定:他们从不把这珍贵的猛禽连窝端,总是悄悄拿走那只最心仪的幼鹰回家驯养。

一个出色的驯鹰人需要具备三种品质:爱好、稳重、力气。三者缺一不可。

5、柯尔克孜族的传统仪式:玛扎尔塔依德

玛扎尔塔依德是柯尔克孜族的一个传统仪式,这是很久以前萨满教延续下来着一种仪式,柯尔克孜族人民通过这个仪式来向上天求雨,希望来年平平安安、风调雨顺。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柯尔克孜族文化吧!

在中国,柯尔克孜族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柯尔克孜族在皈依伊斯兰教之前,还信奉过原始的萨满教。萨满教最大的特点是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用来祈求上天保佑他们平平安安,风调雨顺。柯尔克孜族现在虽然信奉伊斯兰教,但在其生产、生活当中仍然保留着萨满教的一些遗俗,“玛

6、猜你喜欢: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