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网!

22岁中国留学生海外做陪伴师:人类的孤独是共通的

时间:2024-03-12 23:01:48编辑:未知

22岁中国留学生海外做陪伴师:人类的孤独是共通的

2018年,39岁的日本男子森本祥司在网上发布了一则特殊的求职帖称将出租自己的时间,收费陪伴任何有需求的人,“您只需支付1万日元、国分寺站的交通费以及可能产生的各种餐饮杂费即可。但除了喝酒和简单的应答,我什么都不做。”

森本祥司的这个帖子引发了东京社会强烈的震动,他也收到了非常多的邀约,陪同做痔疮手术、旁听法庭审判、等待公布医生资格考试结果、凑齐打牌的人数、帮忙到赏樱的地方占位子……但更多的,是邀请他来陪自己聊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森本充当了东京人秘密与情感的泄洪出口。

很快,森本所做的事情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他接受了日本NHK节目组采访,随后,以他事迹改编的书籍、漫画也相继面世。2020年,东京电视台根据他的事迹改编的短剧《什么都不做的出租先生》播出。

如今,在大洋彼岸的加拿大,22岁的成都女孩海伦,正在把森本祥司的故事搬到多伦多的华人中上演。而这份新兴职业也有了一个专属的名字——陪伴师。


图为受访者海伦日常照

委托人要求千奇百怪:

陪做手术、去和前男友很重要的地方拍张照……

成都女孩海伦在加拿大生活了四年。大学毕业后,她并没有着急在多伦多找工作。在某次回国的时候,她关注到了“陪伴师”这个职业,发现国内有很多人希望找人“陪诊”“陪拍”,即陪同去看诊或陪同拍照。

大学期间有着丰富的兼职打工经验,又主修心理学的海伦萌生了在加拿大做“陪伴师”的想法。去年8月,她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表示可以“出租时间,陪女孩子做一个人不想做的事情。”让海伦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条帖子就引发了多伦多当地华人的强烈反响,帖子发出当天,她接下来两周的时间就被全部约满了。


委托人给海伦写的感谢信 图据受访者社交平台

海伦在选择接单时有两个条件:首先,委托人限女性;其次,能准确表达出自己需要什么样的陪伴服务。 “第二个要求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其实并不是所有委托人都能准确提出需求的。”海伦说,她做过一个统计,从去年8月开始接单到12月,一共收到了约590条私信,其中有约260条都是咨询服务相关的内容,实际一共接了70单,“大部分咨询陪伴服务的人,她们也不知道自己需要我陪着她们做什么。”

海伦收到的陪伴委托千奇百怪。从事“陪伴师”半年多以来,她陪人去做过手术、做过宫颈检查、收拾过房间,甚至陪人一起过中秋节、一起在公园里淋雨……每一次接单后,海伦都会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刚成为陪伴师不久时,海伦曾接到过一个整理房间的委托,委托人是一位年龄比海伦稍长的女生,她刚搬到距离多伦多一百多公里外的新家,因为脊柱受伤没办法一个人完成新家的整理工作,而家中的杂乱不堪让委托人甚至产生了“想逃离”的念头,她雇佣了海伦两天的时间,请她帮助自己整理。

海伦回忆,其实真正整理房间的时间,一共只用了6个小时,但在整理的过程中,她听到了这位委托人的故事。委托人刚刚经历了分手,在一个新的房子里准备开始新的生活,但不幸又意外伤到了脊柱,处在人生的低谷期,“她讲述这些的时候很平静,并不会有太多情绪上的起伏,能感觉到她自己也想得很通透,也许只是需要时间来愈合吧。”那两天,在收拾房间之余,委托人带海伦去了她最爱一个人去的餐厅和公园,还逛了曾经就读的校园。


委托人给海伦绘制的贺卡 图据受访者社交平台

按照委托人的安排,海伦当晚住在她家。那天夜里,海伦听到卧室里传来了哭泣的声音。“我们时常都需要一些独处,不同的是她独处的时候还有很多破碎的需要自己消化的情绪……”在当天的记录上,海伦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刚失恋的时候,也许身边总是会有很多朋友陪伴,但如果已经分手很久,仍然无法走出失恋情绪的困扰,可能就很难获得身边朋友的共情。这时,陪伴师就成为了情绪的出口。有一次,海伦接到了一个线上的委托,委托人说自己和前男友已经分手很多年了,但对那段感情一直有所挂念,她请海伦去一个对自己和前男友都非常有意义的地方拍一张照,想看看多年以后的那里有没有变。

委托人年龄主要在25~35岁

海外华人是一个更需陪伴、更孤独的群体

海伦说,自己的委托人年龄主要在25到35岁,基本上都是高敏感型和讨好型人格,她们不愿意给周围的人添麻烦,容易产生内耗情绪,也不想产生无效社交。“也许表面上看,是她们让我陪着做某件事,但其实她们对情绪的需求很大,我在陪伴的过程中提供情绪价值。”

在海伦看来,海外的华人孤独感更强,再加上语言和文化障碍,更会加深这种疏离感和与社会的割裂感。

去年中秋节,海伦接到一个单,委托人请她来自己家里一起做冰皮月饼,“她说自己一个人,就没有动力来做这些有仪式感的事情,留学生嘛,什么节日都当大年过。我陪着她做月饼,我们一边做一边很平静地聊天,做完以后,她还让我带走了一些。”

为了准确提供有效的情绪价值,每次接单后,海伦会提前做好功课,比如会去翻看委托人的社交页面,了解对方的想法。曾经有一位刚毕业、正在找工作的女厨师,委托海伦来当自己的第一个客人。委托人做了一桌子菜,甚至还依照海伦的喜好做了川菜粉蒸肉。

女厨师是一个典型的高敏感型人,她在心里建了一堵围墙,把自己围起来。她说自己已经好几个月没有社交了,她不喜欢人,讨厌人际交往,而且对气味非常敏感,之所以请海伦来是因为接下来需要找工作、需要融入社会。她希望海伦能成为自己重新开始与人接触的第一步。在海伦进门之前,她提出要先闻一下海伦身上的味道,才决定是否要开始聊天。

可是当聊天真的开始以后,却相当愉快。“她谈到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过去,我只需要给出支持性反馈,聊了4个小时,她说自己把这几个月的话都讲完了。”海伦说,“她说游泳的时候,下水和上岸是最难的,她现在是在岸边往身上拍水,准备要下水的状态,而我就是那个水。”

海伦称,后来委托人成功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也顺利融入社会,还在第一时间发信息和自己分享了喜悦。

数字时代下的共情陪伴

未来打算继续做陪伴师帮助更多人

目前,这种以提供情绪价值为主的陪伴师在国内也在兴起,上海等地已经出现了以提供陪伴为主的职业服务。红星新闻记者看到,上海某提供陪伴服务的机构广告上写道:“陪伴师能够提供陪伴、倾听、安慰、支持的服务职业。他们为孤独、社恐、焦虑、抑郁、压力大、单身、缺少搭子等需要陪伴的人们提供服务。陪伴师主要职责是提供情感倾听、关怀和支持、缓解客户的心理压力和孤独感,帮助他们获得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

海伦把自己定位在介于专业和非专业之间的角色,心理学的背景让她能提供基础的知识和理念,但她不会像职业心理咨询师那样去看诊和治疗,价格20到50加币(约100至250元人民币)一小时,也远低于心理咨询师的收费。

海伦称,陪伴师这个职业也给予了自己许多养分,让自己快速成长。“这份工作带给我的被信任、被认可的感受太多了……陪伴师对我来说是我体验人生的一种方式,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馈赠。”

目前,海伦由于正在全球旅居,所以她开展了线上陪伴聊天服务。比起线下陪伴,线上服务则更侧重提供有效信息,“比如会有刚来加拿大留学的女生,问我应该如何平衡学业和社交,她不想投入过多时间在社交中,但也不希望被社交圈抛弃,她们就会希望我针对某个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海伦说,未来她打算继续做陪伴师,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这份工作去帮助更多的人。

红星新闻记者 沈杏怡

编辑 张莉 责编 魏孔明

声明 :中国历史网是一个非盈利网站,站内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本站仅提供存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