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国际观察|向岸田文雄投掷筒状爆炸物,嫌疑人被指“模仿刺杀安倍晋三”

时间:2023-04-17 19:27:02编辑:未知

国际观察|向岸田文雄投掷筒状爆炸物,嫌疑人被指“模仿刺杀安倍晋三”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陈甘露

据日本共同社17日报道,和歌山警方当天已以暴力业务妨碍罪将袭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嫌疑人木村隆二移交检方。当地时间4月15日上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和歌山市杂贺崎渔港视察、准备为众议院选举拉票演讲之际,遭一名男子投掷筒状爆炸物。岸田文雄没有受伤,投掷爆炸物的嫌疑人木村隆二被当场逮捕。这是自1975年以来,日本现任首相近半个世纪第一次遭到人身袭击。


17日,木村隆二被移交检方。

自制炸弹,家里有火药

4月15日中午11时30分许,正在和歌山县和歌山市访问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遭到了爆炸物的袭击。由于躲避及时,他没有受伤,但是保护他的一名保镖被弹片划破了手臂。

一名目击者表示,事发时,嫌疑人掷出了一节银色的管子,发出闪光和巨响,随后,一名男性嫌疑人被当场拘捕。


15日,案发现场的另一个自制“爆炸物”。

日本政府知情人士表示,爆炸发生时,岸田文雄还未开始演讲,他被保镖挡住,并迅速撤离。

调查人员称,被逮捕的是一名来自兵库县川西市的24岁男子,名为木村隆二,他在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街头演说现场投掷筒状物体,涉嫌妨碍公务。警方透露,这名男子作案时不仅带有两个筒状疑似爆炸物,包里还藏有一把刀。


15日,木村隆二在案发现场被抓捕。


15日,木村隆二在案发现场被抓捕。

16日凌晨,日本警方开始对木村位于兵库县川西市的住所展开搜查。经过7个多小时,警方从他家中带走10多个纸箱的物品,包括电脑和疑似火药。


16日,警察在木村隆二家搜查7小时,发现了自制火药。

日本警方说,嫌疑人现阶段尚未供述作案动机。警方计划通过分析他的手机等个人物品查明原因。

嫌疑人曾在中学遭遇霸凌

据多家媒体报道,嫌疑人木村隆二出生于兵库县川西市。其小学同学表示,他童年时期性格温和,喜欢玩宝可梦,擅长绘画。木村隆二小学时期的作文集里曾谈到自己今后的梦想:“我想做出好吃的点心,让吃过的人都能把它当作秘宝看待。我还想设计那种可以帮助独居老人生活的机器人,为人类作出贡献。”

在木村隆二10岁左右,他和家人一起搬到了兵库县居住。步入中学时代,他逐渐变得沉默,经常一个人待在教室里,也不怎么和同学说话。据文春周刊报道,木村隆二当时被同学排挤,且遭受过长达半年以上的欺凌,曾在上课期间前去心理咨询室接受咨询。

毕业之后,木村的邻居表示,他不像是有工作,白天总是待在家里,而且待人的态度很不好。木村的母亲也不太和邻居来往,木村的父亲则是几乎不怎么出现,但是经常能听到他在家里怒吼。

有学者认为木村是“模仿犯”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15日遭爆炸物袭击一事,震惊日本社会,这距离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去年7月8日遭枪击身亡仅过去9个月。

日本不少学者认为,刺杀安倍晋三的行为,点燃了或者说激发了日本社会不少极端年轻人士。日本社会学家古市宪寿在17日的一档节目中表示,不少人受部分报道影响,将枪杀安倍晋三的嫌犯山上彻也当成英雄,而这种观点也影响到一些人。“身处恐怖袭击频发的时代,令人感到不安。”他还认为,未来日本重要人物遇袭事件很可能频繁发生,“这次必须采取行动,阻止此类事件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据日本媒体《FLASH》本月9日报道,目前已累计超过1.3万人签名,要求为山上彻也减刑。此外,每天都有同情山上彻也的人给他寄信,还有超过100万日元的现金、衣服、点心等慰问品。

社会学家、日本关西国际大学教授中山诚15日对媒体表示,此次事件可能是受安倍枪击案影响而进行的“模仿式犯罪”,再加上社会同情甚至被视为英雄的社会风潮影响下,木村隆二做出犯罪行为,以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望。

下月G7领导人峰会

安保让人担心

从1960年7月日本卸任首相岸信介被刺杀,到安倍晋三遇刺身亡,长达62年的时间里,日本没有发生过针对总理大臣一级的高级政治人物的刺杀事件。如今却在9个月内接连发生了两次政治刺杀事件,瞄准的全部都是总理大臣(卸任总理大臣)一级的顶层政治人物。

《读卖新闻》16日发表社论称,在一直被评价为治安良好的日本,接连发生针对前首相和现首相的袭击,其影响是巨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G7外长会16日在日本长野县轻井泽召开。下个月,日本将在广岛主办G7领导人峰会。两起针对国家领导人的袭击,引发外界对日本安保措施的质疑。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松野博一称,他已指示警方加强安保工作,政府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5月在广岛举行的G7领导人峰会安全措施滴水不漏。

声明 :中国历史网是一个非盈利网站,站内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本站仅提供存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