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傣族

时间:2021-06-27 01:03:19编辑:佚名

服饰

云南傣族因分布区域不同,服饰也有区域性的不同,但男性的传统服饰保存已不多,传统服饰的特点主要还是通过妇女的穿着打扮来体现。

主要可以划分为西双版纳类型、德宏类型、元江-新平类型、元阳-红河-金平类型等四种类型。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绯色的无袖吊带对襟紧身内衣,外穿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紧身短衣。下身是黑色或花色裹身长统裙,用整块布幅联缀两头便成上下贯通的“桶”状,宽余部分折至腰,用银腰带系紧。这种统裙腰臀处比较贴身,而脚摆处则宽松自如,不妨碍行走,利于通风透热和频繁的洗濯。发式则不论老幼皆盘发成髻,饰以发梳和发簪,或是清香的花朵、鲜艳的绢花。外出时喜挎自织的筒帕,撑传统的平骨花伞。这种端庄而不失活泼的装饰与上短下长的紧身服饰使傣族女子显得高挑修长。如今随着各色艳丽轻柔衣料的进入,妇女服饰更显缤纷,特别是在泼水节时,盛装的妇女犹如会场上的鲜花,一簇簇,一丛丛,让人目不暇接。男子服饰为白色对襟圆领长袖上衣,戴淡青或白色、红色包头,并在末端饰以彩色丝线,垂于耳旁。受邻国缅甸边民的影响,男子也有穿着上下贯通的裙裾的,但不系腰带,而是将宽余部分拉朝腹前系结,俗称“笼基”。

德宏盈江、陇川、梁河一带傣族妇女婚前上穿浅绯色大襟短衫,下着长裤,腰系绣花围腰,梳发辫盘于头顶。婚后则收发易装,改穿对襟黑色或白色短衫和黑色统裙,束发于顶,外裹毛巾。进入中年后则戴用黑布缠制成的高筒帽。而瑞丽江畔的妇女服饰与西双版纳类型大同小异。

元江、新平傣族支系众多,主要有元江的傣仲、傣拉、傣掌和傣勒支系,新平的傣雅和傣洒支系。各支系服饰各具特色,或华丽多彩,或淡雅清秀,但颜色都以黑、红为主调,喜带包头,头饰极为多彩艳丽,除傣拉支系着长及小腿的宽大裤子、长及膝盖的蓝色右衽圆领衣外,其余支系皆穿黑色短统裙,外出打绑腿,喜用五彩刺绣和花布装饰领、袖、襟摆、包头及裙、绑腿。上衣都分内外两件,内衣圆领或竖领,斜襟,领部饰有银泡或鱼形饰物,外衣有长有短,无纽无扣窄袖,新平的傣雅支系还在衣襟、腹、背处和前额包头处缀满闪亮的小银泡和鱼形银器,手指、耳孔、手腕皆佩银饰,一旦走动,满身银饰叮当作响,平添无限生机与富贵,又以彩带束裙,故也称之为花腰傣。傣雅妇女头戴边缘上翘的篾帽,腰系精致小巧的五彩腰箩,二者成了“花腰傣”的标志。

元阳、红河两地傣族服饰大同小异,衣饰有冬夏之分,夏季时上衣为黑色圆领右衽短袖衣(冬季是长袖),袖用花布缝制,襟边、下摆、袖口、腋下两侧皆饰宽窄不一的刺绣花边,下穿至膝的黑色统裙,绑脚刺绣有几何形、花形或文字(福、寿、喜等)。包头为黑色,前额上端装饰有一块十寸宽的五彩刺绣,末端的三角形直竖着暴露于上方。未婚者的包头末尾两截是五彩刺绣,披垂于脑后,已婚者的则无。金平傣族妇女上着白色对襟长袖衣,纽扣为蝶形银扣,下穿长统裙,腰系绿色或红色的飘带。发式或盘髻,或盘发辫。

交通

我国古代从陆路到达东南亚国家和印度的主要通道,除西域外都必须经由傣族等各民族的居住区。其中著名的便有“蜀身毒道”,又称“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在四川宜宾,重要枢纽在大理,经博南(今永平县)古道,通过“永昌徼外”(保山以外的广大地区)入缅甸到印度。入缅之路又分三条,其一:保山→怒江→龙陵→芒市→缅甸;其二:保山→怒江→腾冲→缅甸;其三:保山→姚关→镇康→缅甸。而以“普洱茶”闻名的南部地区,转运茶之商道自古被称之为“茶马古道”,分为两条,一是从昆明经元江、普洱至西双版纳,一是从澜沧县进入勐海至景洪。茶马古道至大理后又"蜀身毒道"相连。

婚姻家庭与人生礼仪

云南各地傣族的婚俗丰富多彩,婚恋自由,年轻人通过赶摆、丢包、婚宴、节日来往、对歌等形式相识相知。三媒六证这一求婚仪式是婚姻缔结的基本过程。媒人多由舅舅、姨母等亲戚担任,或是由夫妻健在、儿孙满堂、从未离过婚且无婚外情的“清白人”(元江、新平一带习俗)担任。在求得同意后,正式议定订婚和结婚的时间、彩礼的数目、男方上门时间的长短(西双版纳、金平等地习俗)等双方公开讨论,“有什么话要样样讲,有什么要求要样样明”。

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每年傣历的关门节(进洼)期间内不能谈论婚嫁,以便专心务农。德宏、元江等地傣族婚礼中有“抢婚”、“躲媒”(躲新郎)和为难新郎的习俗。西双版纳傣族则是通过“拴线”仪式求得主婚人“波章”和众人的祝福及对婚姻的承认。一方死去,要与对方办“离婚手续”,即以一对蜡条放在死者棺上,将棺材送到楼口即表示离异。

傣族基本上是从幼居或从长子居。在从幼居的地方,如西双版纳,幼子未成家前,长子不得分家。在这种扩大家庭中,婚姻不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显著变化,对于原来的家庭单位而言,只是增加了一个生活成员而已。财产属全家共有,由家长支配和买卖。核心家庭在傣族社会里所占的比例低于扩大式家庭。如果分家后因意外情况父母无人供养,分家的夫妇要搬回去照顾父母,原有的餐具就必须另外处理,不能带进父母的房屋“一家人不能有两家的碗筷”,以示心诚。

傣族的命名仪式各地不相同。西双版纳、德宏、耿马一带,一个人一生通常要随年龄、生活、事业数次更改名字,其名可以分别显示出其性别、排行、出生时的特殊日子或事件、官职、所居住的村寨名、族籍、家族名、儿女名等,主要有乳名、教名、还俗名及以子名亲制。金平傣族给孩子取好名后,如是女婴就请一个女孩代表她背上一个小背箩,是男婴就请一个男孩代表他挎上一个鱼篓,表示将来勤劳能干。稍长,便如此背上劳动工具参加劳动。成年后,通过成年礼获得社交的权利和义务。金平、文山、元江、新平等地傣族女子以衣饰的变换为标志进入成年,西双版纳傣族女子以新年赶摆时可以自己摆一桌酒席招待同龄亲友为标志正式进入社会活动。小乘佛教地区,男子以入寺为僧,出寺还俗标志成年,取得婚恋的资格。

傣族的丧葬礼仪反映了他们的宇宙观和世界观。讲求积善行德,小乘佛教徒以做“赕”、做“摆”、上寺院捐物听经为功德。西双版纳傣族葬式有火葬、土葬和水葬,其中火葬为主。德宏、金平、文山、红河一带傣族以土葬为主。葬礼过程大致相似,有守灵、做冥房、家属跪“搭桥”送殡、蛋卜测墓、长子掌灵柩送行、哭坟、叫魂、送魂、安魂、守孝等仪式,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还需到佛寺“滴水”追祭死者,表示所做功德已藉“水”之力,施及历代宗亲及诸幽魂。

建筑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在滨水而居的河谷坝区,因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什物。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如今,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以混凝土砖瓦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还保留“干栏”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习惯称呼它为“竹楼”。竹楼周围的宽阔庭院里都要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小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围墙”,外围随意搭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

在气候变化较大,平坝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傣族地区,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土掌房系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粮食和杂物,牲畜单独建圈。土墙有两层,厚达三尺,对防热保凉防寒保暖起到了独特的功效。土木夯实的平面屋顶厚达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顶上纳凉,秋收时又可在顶上翻晒谷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佛寺建筑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由大殿、僧舍和鼓房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经楼、一座佛塔。主殿外观一般是单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顶,或悬山式顶、多角或亚字形重檐歇山式顶。坡面进行一至二次跌落后有两层或上中下三层的单面坡或三面坡、五面坡,坡面的多少和佛寺的级别有关。屋面按纵向分为两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间最高,使庞大威严的屋面呈现出优美起伏的曲线。

本文标签:

上一篇:哈萨克族

下一篇:黎族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