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网!
最新文章
  • 论语解读:不教而杀谓之虐

    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名言故事有一次,子张向孔子请教为官从政的要领: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 孔子道:尊崇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些什么?孔子道:君子给人民以好处,而良己却无所耗费;劳动百姓,百姓却不怨恨;自己欲仁欲义,却不能叫做贪;安

  • 论语解读:察言观色

    孔子说:一个通达的人,他必然天性质直,心志好义,又善于察人言语,观 人容色,存心谦退,总好把自己处在他人下面。名言故事子张名颛孙师,陈国人,孔子门下最著名的学生之一,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并且一起被困在陈蔡间。他秉性虽孤僻偏激,但为人宽容大度,勤学好问,经常同孔子讨论问题。有一次子张问:读书人怎样做才可以叫通达呢?因为子张曾经向孔芋讨教做官的秘诀,孔子知道子张一心想到外面的世界去做一番事业,又感觉

  • 论语解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名言故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也就是说人要安分 守己。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有僭越之嫌。这个主张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了重要作用。子路为地方官时,看到修渠的老百姓生活十分困苦,便以自己的钱置办箪食壶浆供给他们,孔子听说之后,马上派弟子去打破子路做饭用的锅。-子路很不理解,也很生气。孔子告诉他,这是以私

  • 论语解读:未知生 焉知死

    子路问怎样去侍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侍奉好人,怎么能侍奉鬼呢?子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名言故事季路也就是子路,春秋时期鲁国人,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重重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

  • 论语解读:不得其门而入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贤于孔子。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子贡, 子贡说:拿围墙做比喻吧,我的墙齐肩高,站在墙外,就能看到里面富丽堂皇; 孔子的墙几丈高,如果不从大门进去,就看不见里面宏伟壮观、多姿多彩的景象。 进得去门的人太少了,叔孙先生这么说,也是可以理解的!名言故事孔子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可是在生前,孔子不仅政治上不得志,学问和道德也经常遭时人质疑。能够完全理解他的人,当世寥寥无几,正所谓得

  • 论语解读: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就扶着拐杖除草了。名言故事孔子六十多岁了,还在周游列国,希望得到诸侯的聘请。他同子路等学生到处奔波,迷过路,断过粮,旅途十分辛苦。有一天,子路掉队了。他正在着急的时候,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具。 子路向他打听:你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农看了一眼子路,不说看见,也不说没看见,而是反问说:四肢不劳动, 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子路觉得自己问话太冒

  • 论语解读: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以至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名言故事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国发生变乱。为了避乱,他来到了附近的齐国。在齐国他却得到意外的收获——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相传《韶》是古代虞舜时的一种乐曲,据说是舜的乐师质根据更早的帝喾时代的音乐《九招》整理、加工而成的,又叫《九韶》,因为须用箫、笙等乐器配合演奏,所以也叫《箫韶》。孔子

  • 论语解读: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违抗。’

  • 论语解读: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名言故事上面这句话是孔子对交友的认识,意思是有德之人纵然处于衰乱之世,也不会孤立,必然会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朋友。而这种朋友,既然是以德相交, 在交往过程中免不了要相互提醒注意德行。孔子和老朋友原壤的交往就体现了这一点。原壤的母亲死了,孔子去帮他治丧。原壤是个不太讲究的人,看见孔子过来, 仍然叉开腿坐在灵堂里,一副傲慢无礼的样子。孔子

  • 论语解读:无可无不可

    孔子说:我却不同于这些人,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名言故事这一段是孔子对隐士作的评价,并且抒发了自己不同于他们的志向。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先是放弃王位,商灭后又不食周粟而死,孔子对他们的评价十分高: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使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只有伯夷、叔齐两人吧!食周粟而死,孔子对他们的评价十分高: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使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只有伯夷、叔齐两人吧!至于柳下惠和少